
7月21日,我國政府宣布放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宣布人民幣升值2%。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決策,它最重要的意義在于:結束了前一時期關于人民幣要不要升值的各種爭論,標志著人民幣匯率制度進入一個新時期。
當然,將來人民幣匯率是會上下浮動的,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貶值,但很多人的判斷是:只要我國經濟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中國經濟實力就會不斷增強,就像世界上所有經濟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國家和地區的貨幣一樣,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大方向將是逐漸走強,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國的企業,特別是出口型的企業應該如何面對新的匯率環境?日本企業在日元升值后所采取的措施,對我國企業不無借鑒意義。
戰后,日本企業經歷了兩次大的日元升值壓力,第一次是1971年前后,第二次是1985年以后(即著名的“廣場協議”之后)。而且,第一次日元大幅升值還與中東戰爭所帶來的石油價格高漲相伴隨,這給日本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此情況下,日本企業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應對措施:
苦練內功,采取各種合理化措施,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從而達到降低產品價格、提高產品競爭力的目的。
許多著名的大企業,尤其是那些產品大量出口的企業,如豐田汽車公司、本田汽車公司、索尼公司等,之所以能成長為世界著名的大企業,就是因為它們成功地把日元升值和石油危機的壓力轉化為努力提高自身生產率的動力,打造堅韌強實的“筋骨”。據日本媒體報道,豐田汽車公司等一流的日本企業,已經做到了在1美元兌100日元、甚至更高的日元匯率環境下都能贏利。可見,經過努力,日本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更強。在這方面,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業提倡的“愛社精神”,使員工產生了與企業同甘共苦的意識,也對提高產品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里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某企業產品的精密度常常達不到要求,技術人員多方研究,仍不得其解。而一位生產線上的普通女工則提出,可能是由工廠附近通過的火車震動造成的,事實最終證明了這位女工的判斷是正確的。這種營造員工積極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氛圍的做法,值得我國企業借鑒。
努力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同時積極開拓新的生產領域,調整產業結構,強化包括基礎技術在內的研發能力。
幾年前,日本某大企業的技術人員獲得諾貝爾獎一事,充分證明了日本企業在技術開發方面的巨額投入與強大實力。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已經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紡織、服裝、輕工、普通家電等低附加值行業產品轉向了汽車、精密機床、數碼等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業在技術開發方面,較多采取的是購買歐美國家先進技術再加上自己開發的形式,而不常采用與外資合資的形式。目前,日本企業已經擁有了不少核心技術,在一些產品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點與我國企業不同。我國有不少企業樂于采用合資等形式來取得國外先進技術,這種做法的好處是速度快,但卻容易造成在技術開發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掌握了核心技術的企業,在面臨包括貨幣升值、油價上漲等危機時,更容易處于主動的位置。
積極進行海外投資
在這方面,日本企業更多采取的是直接到產品銷售國家和地區開辦工廠的辦法,來化解日元升值的壓力。到產品銷售地設廠至少能夠收到“一箭三雕”的效果:一是可以利用日元升值帶來的日元購買力提高的好處,提高對外投資的效率;二是由于產品直接在當地生產和銷售,減少了因產品出口帶來的令他國不滿的巨額貿易順差,起到平息貿易摩擦的作用,同時由于在海外設廠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為當地解決了就業問題,也提升了日本企業的形象;三是由于在產品銷售地設廠,使得日本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更能適應當地居民的要求,同時也更具有競爭力。事實證明,凡是最終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公司的日本企業,都是到海外投資辦廠成功的企業。
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企業已經在海外建立了龐大的生產基地,據有關媒體報道,2001年日本在海外的制造業銷售額達到了4348億美元,已經與當年日本出口總額49萬億日元(按110日元兌1美元計算,約為4455億美元)相匹敵。日本企業在海外獲得并匯回國內的利潤已經相當可觀。更重要的是,在世界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投資設廠,既可以使日本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合理配置、調動各種生產要素,還可以有效規避某一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風險,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堤內損失堤外補”,這就是盡管近幾年日本國內經濟不景氣,但不少大公司(如豐田汽車公司)的贏利卻不斷創新記錄的重要原因。豐田汽車公司已經在日本國內、美國和歐洲形成了三大生產中心,目前正圖謀在中國這塊世界汽車市場最后的大蛋糕上切上一刀。
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積極進行海外投資,也是我國企業規避匯率升值風險的選擇之一。在這方面我國企業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無論在規模上還是質量上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要認真向包括日本企業在內的發達國家企業學習,加強對海外市場和競爭對手的調查研究,培養國際化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業到海外投資并不熱衷于采取收購、兼并的方式,而是主要采取自己投資設廠的形式。自己投資設廠與收購、兼并各有利弊,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戰略和特點來決定,不能一概而論。
與金融機構合作,主動利用包括遠期結售匯等在內的各種金融產品來規避匯率風險。
盡管日元匯率在1971年與美元脫鉤之后,總的走勢是趨于上升的,但在短時期內日元匯率還是呈現出上下波動的特點,而且有時波動還很劇烈。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在進出口時常常采用與銀行進行遠期外匯買賣的辦法來事先鎖定匯率水平,因而可以不必理睬未來的匯率變動情況,專心致志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在這方面,我國一些企業或者是因為不知道可以讓銀行幫助鎖定匯率風險這項業務,或者是因為不愿意支付一定的費用,從而抱著僥幸的心理,自己來判斷匯率的走勢。這是很危險的。現代社會強調專業分工,每個行業的人都應該集中精力與資源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業務,而把相關業務委托給其他專業機構,這既可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又能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周小川行長指出,這次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加快外匯市場發展和相關金融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后,廣大參與進出口、投資的企業更加需要一些管理匯率風險的金融工具。要借這次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之機,加快發展外匯市場和各種外匯衍生產品,使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能夠向客戶提供更多的、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使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合同需要來鎖定未來的匯率風險。
與日元匯率劇烈變動不同,在匯率制度改革方面,我國政府采取了“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這是極為正確的。我國的企業應該正確認識并充分利用政府創造的良好的外圍環境,積極適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所帶來的變化,加強靈活調整能力,未雨綢繆,變壓力為動力,提高自身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