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現在的局面似乎還有點兒亂,但種種跡象表明,巴以人民仍在期盼和平的曙光。

1995年以來,每年的11月4日及以后的幾天,以色列人都自發地悼念遇刺的拉賓總理。今年是拉賓遇刺十周年,悼念活動更顯隆重。11月12日,以色列民眾及國際知名人士約20萬人在特拉維夫集會,緬懷總理拉賓。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動情地說:“從士兵到和平締造者、從政客到政治家,拉賓一生的轉變令我敬佩?!?/p>
不該發生的事
拉賓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戰爭英雄。他早年就參加了猶太武裝中最精銳的“帕爾馬赫”部隊,戰功累累,威信日增。升任以軍總參謀長后,他又率領以軍打了許多勝仗??梢哉f,他的前半生是為“大以色列”美夢效勞的,是著名的“鷹派”。但讓他名垂青史卻是他的后半生。他從強硬的“鷹派”轉變成一個主和的“鷹爪鴿派”,力主用以土地換和平的方式結束持續百年的阿以沖突,在中東刮起一股令人頭暈目眩的和解旋風,成為中東和平進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旗手。在令人激動的1993年9月13日,他與昔日的老對手阿拉法特共同出席了允許巴勒斯坦自治的《原則宣言》的簽字儀式,并在世人的歡呼之中實現了與阿拉法特的歷史性握手。接著他們又乘勝前進,簽署了明確規定以色列必須撤出部分所占領土的《開羅協議》和《塔巴協議》。
拉賓的行動惹惱了以色列的右翼勢力。他們認為,若再由著拉賓的性子讓他干下去,說不定他會把所占領土會都還給阿方。于是,他們組織了幾次大型抗議示威,并唆使一些人在拉賓家門前滋事,高喊“拉賓是個大叛徒”。但是,要想讓身經百戰的拉賓在和解的道路上停步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是以色列最有“資歷”的人。惟一的辦法是殺死這個英雄。于是,便有了1995年11月4日晚那血腥的一幕。結果,拉賓沒有死在與“敵人”作戰的陣地上,卻倒在了自己人的槍口之下。拉賓遇刺身亡震驚了整個世界。
中間派的力量
以色列是個左中右三派勢力齊全的國家,其中主和的“鴿派”僅占選民的30%以下;反阿的“鷹派”約占30%以上;中間派約占40%。這里所說的“鴿派”和“鷹派”,只是好叫而已,實際上,在以色列,“鴿派”和“鷹派”的力量基本相當,真正說話管用的是中間派,他們的取舍決定了拉賓能兩次當選總理(1974年、1992年),但事實上,在拉賓做出勇敢決斷時,中間派卻未能搭上他的和平列車。而正是因為中間派未能搭上和平列車,拉賓遇刺五年后,沙龍才得以以大比分戰勝巴拉克坐上總理寶座。
2000年7月,巴以在美國主持下,舉行了戴維營會談,當時的總理巴拉克向阿拉法特允諾交出約旦河西岸95%~96%的土地,其余4%~5%的土地以加沙附近的以色列領土作交換;在耶路撒冷問題上,他提出巴以雙方還可以“共享耶路撒冷”。阿拉法特沒有接受,但這無疑是以色列人在結束沖突問題上能做出的最大讓步,巴拉克不敢再往前走,他明白,以色列的中間派絕不能接受更大的讓步。戴維營會談無果而終,中東的和平進程就此擱淺??闯雒玫纳除堄谕辏乖略谝攒娋淖o衛下強行“訪問”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起義,進而攫取了他夢寐以求的以色列總理一職。
沙龍圓滑、老練
1973年7月,沙龍解甲歸田。然而,這位人稱“以色列愷撒”的戰爭英雄是不甘心只做個農場主的,他很快就加入了右翼的自由黨。實踐證明,他不僅是個使人佩服的軍事將領,還是個圓滑、老練的政治家,多年的挫折已使他變得成熟了。
沙龍出任總理后,就對巴方動硬的,巴方的自殺性爆炸炸彈一響,他馬上下令以方坦克沖進難民營肆意炮轟,下令美制F-16式戰機往那里的民房上扔炸彈,不準巴勒斯坦人去以色列打工,等等。巴方也不甘示弱。先是用輕武器與以軍對打,后來又用上了迫擊炮與火箭,最后動用了綁在人身上的炸彈。雙方的沖突很快陷入到以暴易暴的旋渦中。但沙龍并不滿足于此。很快,別人不敢殺的哈馬斯領導人亞辛和蘭提斯被他公然干掉了,他“定點清除”的子彈、炮彈和導彈又使哈馬斯和杰哈德的許多高級領導人倒在血泊中。沙龍這樣干是有恃無恐的,因為他已成功地把巴勒斯坦斗士說成是“恐怖分子”。既然是“反恐”斗爭,就可以采取任何“反恐”手段。在美國的鼓勵下,沙龍又實施了“隔離墻”工程,同時提出了撤出加沙的“單邊行動計劃”。
總而言之,人們從側面可以觀察到沙龍的一些特征:他敢于硬碰硬地干到底,非要勝出巴方一籌不可;他謀后而動,諸事策劃得當、心思慎密,在內政和外交上有過人的本事;他善于制造和調動“氣氛”,改變中東和平進程的行程。
沙龍早就算過一筆賬,加沙有21個猶太定居點,定居者僅有8000多人,卻至少需要派1萬多名以軍保護。加沙現在有100多萬巴勒斯坦人,而且每過二十來年人口就增加一倍,沙龍已很難算出該派多少以軍官兵去監控他們。因此早扔加沙更好,不值得再往那個黑洞里填錢。于是,在8月22日,以色列最終完成了從加沙21個定居點撤離的“單邊行動計劃”。
期盼和平曙光
切不可認為,右翼的沙龍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無所作為。想當初貝京比他右多了,也比他強硬多了。但貝京與埃及前總統薩達特一握手言和、實現埃以和平,便成了中東和平大業的先鋒。在以色列要領頭議和,一是要有從軍早、戰功多的“本錢”,二是要比他人資格老。除總理一職外沙龍還當過好幾個部的部長,從政經驗比拉賓還豐富。他還是國家在危難時刻作總理執政時間最長的人。實施“單邊行動計劃”時定居者的怒罵聲、聯合內閣的小黨拂袖而去、反對黨的不信任案以及極端分子多次威脅要暗殺他,都沒難倒和嚇倒沙龍,他是以色列一個不可輕視的人物。
盡管現在的局面似乎還有點兒亂,但種種跡象表明,巴以人民仍在期盼和平的曙光。在以色列,數十萬民眾參加了悼念前總理拉賓遇刺十周年的紀念活動,高呼現在就要和平。他們清楚,以阿雙方只有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談出來的東西才是真的,他們由衷地佩服拉賓敢動真格的。
11月3日,一名以色列士兵誤殺了一持玩具手槍的巴勒斯坦男孩。在巴勒斯坦難民營里,小男孩的父親——一個窮困潦倒的巴勒斯坦漢子,緊抱兒子,默默地痛哭著。繼而,他做出了石破天驚般的決定:把兒子所有的器官捐獻給以方或巴方的患者,為了和平!小男孩器官捐獻給六名以色列人。一位受捐者的父親激動地說,“這是一份非同尋常的饋贈,這是一種象征性的神圣的愛”。
11月16日,在美國官員的調解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就開放連接加沙與埃及的拉法口岸達成協議。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巴以和平進程中的一個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