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約旦首都安曼市中心的三座豪華酒店遭到恐怖分子的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至少57人死亡,300多人受傷。
約旦王國在中東的政治版圖上處于極其敏感的位置:東北部毗鄰伊拉克,北部與敘利亞接壤,西部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相連。這種敏感的位置使得各種不安定因素始終包圍著它。約旦人口構成又以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為主體。這些都決定了它要時常處于地區沖突的風口浪尖之上。
從地理位置上說,每當伊拉克戰火燃起或巴以局勢惡化時,約旦就成為被殃及的池魚,被迫充當“前線”;但實際上,約旦卻總能屢屢“化不利為有利”,一直在努力扮演著“后院”的角色,并且隨著局勢的發展不斷進行著“后院”重心的位移,如在伊拉克飽受國際制裁時,約旦就是伊拉克物資供應的“后院”;但在美軍攻打伊拉克時又搖身一變,成了美國的“后院”……
從伊拉克“后院”到美國“后院”
約旦與伊拉克曾經親如一家。事實上,1921年成立的伊拉克費薩爾王朝創始人費薩爾一世就是約旦王國開國君主阿卜杜拉的同胞兄弟。1958年2月,約旦還與伊拉克組建了“阿拉伯聯邦”,盡管僅僅在五個月后,這個短命的聯邦就因伊拉克發生政變而壽終正寢,但約旦與伊拉克經貿關系卻得以繼續維系。特別是1978年之后,約旦所需90%的原油和幾乎全部的燃料均由伊拉克供應,約旦亞喀巴灣轉口貿易的60%來自伊拉克,而約旦出口的一半則銷往伊拉克。
兩伊戰爭爆發后,約旦一直是伊拉克的“大后方”。在政治上,約旦國王侯賽因曾兩次訪問巴格達,是惟一公開站出來支持伊拉克向伊朗開戰的阿拉伯國家元首。在軍事上,約旦不但派遣了5000名“志愿軍”赴伊作戰,還在約伊邊境上集結了四萬機械化部隊待命馳援。同時,約旦還征調全國車輛為伊拉克運送食品、藥物和醫療器械等物資,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海灣危機期間,約旦又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再次同伊拉克站在了一起,不但公開指責美國的空襲是對伊拉克的侵略,還在1991年2月一輛約旦卡車遭美機轟炸后直接發出戰爭威脅。海灣戰爭后,約旦遲遲不贊成聯合國對伊拉克進行制裁的決議,后來雖然表示同意,但也沒有完全付諸行動。
在這之后的10余年里,約伊兩國一直保持著特殊的政治與經濟關系。對約旦而言,其每年消費的500萬噸原油全部來自伊拉克,其中有一半是伊拉克免費贈送的,另一半則是按國際市場價格的一半付款,也就是說,約旦只需支付1/4的錢就從伊拉克買到了所需的全部原油。對伊拉克來說,長期遭受的國際制裁使其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各種物資極度匱乏,而作為伊拉克“后院”的約旦就成了它與外界最主要的通道,可以借此以各種公開的和地下的途徑從約旦獲取更多的物資和外匯。
但是,伊拉克在海灣戰爭的失利讓約旦損失慘重。美國開始對約旦實施經濟限制措施,取消了向約旦提供5700萬美元援助的計劃,兩國關系急轉直下。同時,海灣一些國家出于報復,宣布停止向約旦提供援助,還驅逐了30萬約旦勞工,致使約旦成為除伊拉克和科威特兩個交戰國之外,經濟上遭受打擊最沉重的國家。
對約旦這樣的小國來說,繼續與伊拉克保持“親密”關系顯然已不明智。為盡快擺脫困境,侯賽因國王采取各種行動,竭力修復同美國的關系,其“后院”角色的重心也迅速向美國傾斜。1995年,約旦收留了薩達姆兩個逃亡的女婿,約伊關系開始惡化。而在另一方面,約旦與美國關系卻得到迅速改善。1996年,美國宣布約旦為其主要的“非北約盟國”。1997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宣布約旦已成為美國的“準盟國”。目前,美國是約旦最大的援助國,自1996年美向約旦贈款700萬美元之后,到2004年約旦一共獲得了23億美元的贈款。
“得人錢財,與人消災”。2003年,在美國發動“倒薩”戰爭后的第三天,約旦就驅逐了五名伊拉克外交官,從而成為60多個收到美國同樣要求的國家里,第一個出面響應的阿拉伯國家。而其所謂“決不充當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炮架子”的說法,明眼人一看即知,那只是約旦政府為掩人耳目而不得不放出的“煙霧彈”。
伊戰后,借助于同伊拉克、美國兩國的特殊關系,約旦在伊拉克重建中“大放異彩”,挖空心思招商引資,將其地理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伊戰剛剛結束一個月,約旦就召開了“在伊拉克經商”的專題會議,之后又接連舉辦了兩屆“伊拉克重建展覽會”。目前約旦已成為進入伊拉克市場的主要門戶和重建伊拉克的重要平臺。大量的外國商人在約旦安營扎寨,招兵買馬,或為進入伊拉克“淘金”做準備,或坐鎮約旦,遙控指揮在伊拉克的經貿活動。另外還有多達數十萬的伊拉克“難民”滯留不歸,找尋商機之余樂得享受這里的平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后院”甚至已經升級成了“后花園”。
從巴以斗爭“前線”到伊拉克反美武裝“前線”
歷史上,約旦曾經一直被捆綁在巴勒斯坦的反以戰車上。第一次中東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和以色列的勝利而告終。但約旦卻是個例外。1948年5月,約旦在伊拉克的幫助下,成功“兼并”了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一口將兩倍于本國人口的巴勒斯坦人吞入腹中,但也從此開始了與巴勒斯坦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漫長糾纏。
蜂擁而至的巴勒斯坦人從未放棄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解放自己領土的愿望,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巴解組織的誕生,約旦逐漸成為巴人反以斗爭的前線,到1970年初,巴在約旦武裝人員總數已達五萬。他們以約旦為基地,頻頻發動針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僅1970年前八個月平均每月就達279次。但武裝沖突的惡果卻要由約旦來承受,在以色列的猛烈報復下,約旦的處境極為艱難。
不但如此,逐漸壯大的巴解武裝力量還對約旦主權構成了挑戰,甚至形成了“國中之國”的局面,一些激進組織叫囂“解放耶路撒冷之前必須解放安曼(約旦首都)”。1970年9月,忍無可忍的約旦政府以擔心侯賽因國王遇刺為由,大規模鎮壓巴解組織,并將其徹底趕出了約旦,即所謂“黑九月事件”。
另一方面,約旦同夙敵以色列的關系也上演了“大逆轉”。早在1948年戰爭后,約旦就通過秘密渠道謀求與以色列談判,但限于當時的阿以局勢,約旦始終不敢輕越雷池,只好繼續“陪”巴勒斯坦人“挨打”。更令其“委屈”的是,1967年的“六·五”戰爭讓約旦丟掉了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但背上的巴勒斯坦包袱卻沒有因此卸下。后來,雖經百般爭取,失去的領土一直未能收回,不得已之下,約旦干脆“壯士斷腕”,放棄了約旦河西岸地區的主權,并正式同以色列握手言和,之后對巴勒斯坦人的解放事業也僅限于政治和道義上的支持。這樣,約旦作為巴以斗爭“前線”的位置不復存在,從此竟也享受了長達數十年的難得“安穩”。
約旦與美國及以色列交好,恐怖組織一向對此痛恨不已。近年來,約旦大力反恐,恐怖團伙紛紛落馬,就連“基地”老三、擁有約旦國籍的“伊拉克統一圣戰組織”領導人扎卡維也被缺席審判處以死刑。然而,隨著近來伊拉克反美斗爭的外延和擴大,在地理上有著“先天便利條件”的約旦不幸被選中,成為伊拉克反美武裝打擊美國以及西方利益的“前線”。今年11月9日晚,首都安曼市中心的三座豪華酒店遭到恐怖分子的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至少57人死亡,300多人受傷。正在約旦訪問的中國國防大學學員代表團也遭遇不幸,有三人在爆炸事件中遇難,一人受傷。近日,扎卡伊再次向約旦宣戰。他威脅將要對阿卜杜拉國王及其王室成員發動襲擊。11月18日,一家伊斯蘭網站發布了據稱是扎卡維的講話錄音。扎卡維在錄音中稱,他們將襲擊目標瞄準約旦是因為約旦扮演了以色列“保護者”的角色,并且為美軍在伊拉克的行動提供了幫助。
在歷經多年的風雨震蕩之后,如何罷演“前線”角色,將是約旦政府面臨的又一艱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