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馬那要真正成為緬甸的政治中心,尚需時日。
仰光的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幾乎是不可動搖的。
2005年11月4日,緬甸軍政府宣布,將國防、外交、內政、能源、農業、衛生、第一工業、第二工業、國家計劃及經濟發展以及商務等十個政府部門,從現在的首都仰光遷往中部的彬馬那(Pyinmana)。11月7日,緬甸外交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行政首都從仰光遷往彬馬那。11月8日,包括上述十個部的副部長在內的第一批政府工作人員抵達彬馬那。據外電報道,緬甸軍政府計劃將除牲畜水產以外的政府部門都遷往彬馬那,并擬于2006年4月完成全部搬遷工作。為了保證遷都的順利完成,緬甸軍政府嚴禁公務員辭職,并宣布將對因不愿搬遷而辭職的公務員處以三年監禁。由于緬甸平時與國際社會交流甚少,所以,外界對緬甸為何遷都、為何遷到彬馬那等問題頗有幾分不解。
彬馬那,何許城也
彬馬那是位于緬甸錫唐河上游河谷平原的一個縣級小城,背靠勃固山脈和賓隆山脈。從位置上看,彬馬那位于緬甸首都仰光與中部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曾是緬甸的古都)之間,與仰光、曼德勒的直線距離分別為320公里和250公里,比較靠近國家的地理中心。該城有公路和鐵路與仰光、曼德勒相連接,交通相對而言比較方便。彬馬那在緬甸現代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二戰期間,它曾是重要的抗日根據地。緬甸獨立后,彬馬那的發展非常緩慢,迄今工業基本是空白,農業、林業和牲畜業為主要經濟部門。但經過最近三年耗資數億美元的建設后,目前彬馬那的市政設施已初具規模,基本建成了領導人官邸、政府辦公大樓、公務員住宅以及發電站、機場、醫院、賓館、程控電話系統甚至高爾夫球場等設施,近期還將開通仰光到彬馬那的航班。彬馬那新區占地十平方公里,市政工程全部完工后,可以容納緬甸軍政府所有公務員來此辦公。
遷都到底為什么
目前關于緬甸軍政府遷都的原因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和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躲避未來可能發生的美軍的打擊、適應政治改革的需要、根據星象和風水為國家和軍隊乞求好運。
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和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是緬甸軍政府公開的說法。緬甸外交部和宣傳部在有關場合都宣稱之所以遷都,主要是從國家的長遠發展戰略考慮,要把行政中心定在全國的中心地帶和戰略要地。有的學者還補充說,彬馬那最靠近緬甸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活動比較猖獗的撣邦。不過,也有學者指出,這種說法有些勉強。因為雖然彬馬那比仰光更靠近國家的地理中心,便于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但曼德勒的位置比它更居中、更靠近少數民族地區,而且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彬馬那,海陸空交通也比原本是空白的彬馬那便利得多,為什么不選擇曼德勒呢?另外,從國際經驗來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首都也并不處于地理上的中心位置,而現代化建設也沒有因此受到影響。
躲避未來可能發生的來自美軍的打擊,被國外多數媒體視為緬甸軍政府遷都的真正原因。理由是瀕臨安達曼海的仰光沒有任何戰略上的防衛縱深,極容易遭到美軍的直接打擊,而彬馬那位于緬甸內地的叢林山區,易守難攻,應對外敵攻擊的回旋余地較大;尤其是美軍對阿富汗和伊拉克動武以及布什政府把緬甸軍政府稱為“暴政據點之一”之后,緬甸軍隊領導人對美軍入侵的擔憂更為突出。
但從當代戰爭的形式、特點以及美軍的作戰能力來看,緬甸軍政府靠遷都是無法自保的。也許緬甸軍政府最初的遷都決策動議是對美軍威脅的自然反應,但這肯定不是緬甸軍政府現在決定遷都的根本原因,緬甸當權者的安全思維不至于落伍到如此程度。
適應政治改革的需要應是緬甸遷都的主要原因。2003年8月,緬甸軍政府出臺了分為“七步走”的民主路線圖,并且一再向國際社會保證將完全實施這一計劃。根據國外的報道,緬甸軍政府最初的遷移方案是將部分軍事指揮機關搬遷到彬馬那,建立第二套指揮系統,以備仰光遭到入侵之后仍能指揮全國軍隊抵御外敵。現在改為將政府機關搬遷到彬馬那,軍隊指揮機關繼續留在仰光。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表明軍隊是真正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力量,不怕外敵入侵;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明要減弱軍隊干政的色彩。由于彬馬那新區規劃當中本身就有大量軍事設施,一旦根據民主路線圖舉行大選而成立的民選政府將首都搬回仰光,軍隊可以將指揮部遷移至彬馬那,到時軍隊不需要再向民選政府申請撥款。
在現階段,政府主要部門搬遷到彬馬那,而將使領館留在仰光,這樣,軍政府的重大決策以及軍政府內部的高層人事變動不至于引起國際社會的太多關注,可以大大減少外部干擾。此外,由于彬馬那人口較少,與國內其他地區聯系不多,即使國內民眾對軍政府的重大決策不滿,也不至于引發1988年那樣的大規模騷亂。軍政府希望緬甸的民主化道路能按照軍人設計的路線去走,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證軍人在未來緬甸政治中的主導地位,遷都只是軍政府實現其政治意圖的重要途徑之一。
國際上還有傳言說,緬甸政府是根據星相征兆來決定遷都的。其實緬甸軍政府高層對遷都醞釀已久,并且早已選中了彬馬那,只是對怎么搬、何時遷移,一直沒有作出最終的決定。因此,認為緬甸軍政府只是根據星相決定遷都,可以說是無稽之談。但遷都的具體時間可能與星相有關,因為緬甸人自古以來就非常相信占星術,許多重大活動都要據此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如緬甸宣布獨立的時間就選擇在緬甸人認為吉祥的1948年1月4日凌晨4點20分。
真的會成為首都嗎
雖然緬甸軍政府在彬馬那規劃了外國使領館區,并準備將該城改名為“內比多”(意為“都城”),但公務員不帶家屬、外國使領館不跟隨搬遷,表明這次遷都還具有臨時性的特點。此外,彬馬那為遷都而搞的市政工程只完成了一半,交通、通訊與仰光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彬馬那目前也不具備履行行政首都職能的能力。還有,以彬馬那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本無法滿足數萬行政人員及其家人的吃住,而政府公務員不可能長期與在仰光的家人分居,否則可能造成公務員隊伍的極度不穩定。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遷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沒有數年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總之,彬馬那要真正成為緬甸的政治中心,尚需時日,因為仰光的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幾乎是不可動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