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項統計表明,2004年前三季度,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46起,涉案金額11.1億美元。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首次遭遇反補貼調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額成倍增長。僅美國關于進口產品侵權的337條款調查中就有7起涉及中國出口產品,涉案產品品種和金額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有專家預測,2005年中國國內經濟增長將面臨不少困難,雖然國際國內形勢總體上仍具備支撐外貿發展的基本條件,但發展環境會比2004年趨緊。目前,中國已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貿易摩擦數量居高不下,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花樣翻新。
在外貿領域較為活躍的中國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民營性質的,由于對國際市場情況的了解不夠深入,實際國際化經營技巧不高,當遭遇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壁壘時常常是束手無策,必要的政策指導、法律保護支持這時就顯得非常必要。
以經濟類法律事務為業務領域的海元律師事務所是一家國際性律師事務所。近年來,海元代理并勝訴了大量的經濟訴訟和國際仲裁案件,其合伙人具有在國外律師樓執業和擔任企業高層管理者的豐富國際融、投資、國際貿易的實務經歷,是精通國際公約、國際慣例及各國法律方面的專家。日前,筆者專門采訪了該律師事務所創立人、主任彭琰律師,請她談談國際貿易及其紛爭,尤其是國際雙邊貿易給中國政策和相關法律環境帶來的影響,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彭主任作為規模不小的律師事務所的管理者,成功代理的仲裁案和訴訟案曾被收錄到最高人民法院的“經典案例庫”中。彭律師快人快語,初一見面就興奮談起了“兩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和諧社會”。作為法律專家,彭律師在理解“和諧社會”的概念上自然帶有明顯的“職業特征”。她認為,和諧社會是一個文化的概念,就像房間的布置一樣,是構成這個房間的主要要素之間的最佳適應、最佳配合、最佳協調,正所謂的“絕配”。因而,我們所談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構成社會運轉的主要制度,包括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最佳協調。從國際上講,中國的法律環境、經濟制度要與全球的大環境達成一種協調。當前國際貿易形式瞬息萬變,我們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努力尋求法律與市場制度的平衡,也即“協調”。
談話就在這樣熱情的開場白中展開。
海元每年代理涉及中國企業的國際貿易糾紛案件有多少起?來咨詢這方面事務的外貿企業近年呈現怎樣的趨勢?
彭琰:我們事務所是1999年9月成立的,國際業務是主要方向。包括我在內的三位合伙人原來都是做國際貿易和投資實務的。這類的案子,我們每年要接10單左右,我相信,隨著國內企業參與國際交易的增多和業務范圍的越來越廣泛和深入,這類的案件肯定會增多。
可以談談在代理勝訴的案件中,你們的一些經驗和心得嗎?對中國外貿企業有些什么建議?
彭琰:從律師職業本身來說,現在的國際業務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貿易和直接投資。多種投資方式,如國際擔保、國際信托、證券投資、金融投資等新型業務不斷出現,數量也是逐年增加。對律師的知識結構和職業技巧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復雜。但是知識結構和職業操作技巧靠的是多年的積累和沉淀,律師一定要接觸整個事件本身,而且必須熟知整個交易過程的每一個細節,掌握跨學科知識,成為多方面的專家。
從企業來說,尤其是地方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在業務素質上亟需提高。我曾接待過一家擁有上萬員工的紡織企業的老總,他在與英國一家公司簽訂購買棉花合同時,居然敢在一個字不認識的情況下簽字蓋章。這里面涉及到國際進口棉花的利物浦條款,而他的總法律顧問在向我們解釋英文合同時,提到是按小樣付貨,其實合同里根本沒有這些條款,甚至一些專業進出口公司竟然也不知道在國際紡織領域有一個權威的“利物浦條款”。發生這樣的事件,在國外同行看來極為可笑,但在國內卻比比皆是。所以我說,中國企業家缺乏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其實,即使是看似極簡單的事都有一套規則與技巧,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了豐富的知識才能錘煉出高超的技巧。所以,我的建議就是:老板必須是個專家型人才。
據您個人感覺,近年來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有了什么樣相應的變化?
彭琰:為了適應國際貿易形式的變化,政府的政策與執政理念都要有相當大的改變。在這方面,中國的相關法律而且是主要法律還比較欠缺。我曾在一次國際研討會上提出,應建立一系列法律制度,包括反壟斷法、社會保障法等,以適應外資收購的需要。當然,現在的法律環境與原來相比有了很大進步。在鼓勵企業與國民參與到國際經濟交往上,政府的政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進出口許可證、進口配額的取消給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商機,使其產品直接面對國際市場。原來為了申請到配額,企業不僅要花費大量金錢,還得四處托關系。政府的執政理念和態度都大為改觀,還幫助企業做了大量的協調、公關工作。
2004年,海元曾接受某公司的委托,向政府部門申請濃縮糖蜜發酵液從 “禁止進口貨物目錄”中取消,成為進口產品。該項產品的進口涉及到眾多的中國進口企業和出口外商的巨大利益。海元律師事務所作為外國出口商的代理人,與國家環保總局、商務部、海關總署、農業部等相關部門進行了書面論證。經過雙方積極的協調與溝通,三部委于2005年1月發布正式聯合公告,允許濃縮糖蜜發酵液進口。
在貿易摩擦、貿易糾紛增多的同時,中國的法律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
彭琰:像我前面提到的那個案例,如果換作以前,由某個企業提出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對政府行為產生影響。可見,現在政府的執政理念確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一種平等態度上的交流。國家對包括律師在內的法律行業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在中國大陸,沿海城市的法律環境相對來說比內地要好,這主要得益于它們開放得早。中國的法律環境和市場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向市場。例如,進口谷氨酸的關稅,中國臺灣是零關稅,韓國是5%,歐盟是6.5%,美國是3.7%,印尼是5%,而我國2004年的進口關稅是12.5%,與國際市場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
對中國企業來說,要重點學習或是注意的是哪些市場規則?
彭琰:舉例來說,目前,我們所正與新西蘭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Astute PropertyInvestment Group進行合作,中國的投資者不用出國,就可投資回報率相當高的國際項目。像這樣,投資者通過律師樓、銀行等專業權威機構的平臺,了解國際先進時尚的投資理念和手法,采取信托的方式來實現其最高和最穩妥投資回報的投資方式,是當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做法。可以說,這也是企業和自然人參與國際交易比較簡便易行的方法,體現了國際法律環境的協調。
專家預測2005年中國外貿環境將趨緊:不確定因素增多,貿易摩擦將更突出。您對這個問題怎么看?
彭琰:我非常認同這樣的預測。在商業競賽中由于法律制度欠缺造成的“暗坑”,必然會使參賽者防不勝防,敗下陣來。我們希望政府多“修路”,給市場創造一個健康、有序、公正、透明的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這是創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步。
筆者從有關資料了解到,目前中國出口產品受到的反傾銷投訴已位居全球之首,我國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貿易壁壘不同程度的限制,每年約有400億至5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并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2005年3月17日,中國對歐盟出口的化纖企業又面臨歐盟委員會針對中國第35類紡織品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初裁。這項初裁將影響到中國827家化纖企業對歐盟的出口。據悉,這是中國紡織業有史以來遭遇的最大一宗反傾銷案。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的事實,使得一些國家利用反傾銷、貿易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多種市場準入限制、抑制中國產品出口的行為變本加厲。加快建立貿易壁壘的預警及快速反應機制和與國際接軌的法律與制度標準體系將是今后工作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