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三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外貿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可以說,我們達到了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的預期。
一、 “入世”后過渡期面臨的新問題
從2005年1月1日起,我國已進入“入世”后過渡期。我國各個產業所承擔的開放義務,將開始或逐漸地兌現。2004年,我國256個實行信息技術產品協議關稅稅率稅目中,已有232個稅目實行了零關稅,實行零關稅的稅目已占到全部信息技術產品協議關稅稅目的90.6%,其余信息技術產品也在2005年1月1日后全部實行零關稅。隨著這個過渡期的來臨,信息產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越來越加深,進一步暴露出來。
(一)信息產業內部矛盾越來越突出
1、 集成電路、軟件等戰備性基礎產業落后。雖然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軟件等基礎性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相對國內其他行業如消費電子、計算機產業來說還比較落后。隨著“入世”后過渡期的到來,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集成電路、軟件等戰略性基礎產業落后,越來越不適應國民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的需要,矛盾越來越突出。
2、 關鍵技術落后。由于我國依賴技術引進,大大削弱了國內自身創新能力,造成自主創新能力很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國內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完全依賴于進口。隨著零關稅的實施,國內進口將會更多,企業會失去更多的國內市場,大大削弱我國企業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從而嚴重影響信息產業的發展。
3、 國營企業效率低下。我國信息產業國營企業領導管理效率低、職工工作效率低,經濟效益差,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能力低,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慢。“入世”后過渡期的到來,使國營企業失去了關稅和配額保護,產品競爭能力下降,企業效率低下的問題更加突出,企業生存面臨更加嚴重的威脅。
4、 失業壓力增大。由于國營企業效率低,經濟效益差,造成了高水平的職工大量外流,一些高技術難度的工種缺乏人才,而低技術工種人員積壓,產品技術水平下降,競爭能力越來越低,最終造成企業倒閉、破產,大量職工失業。
(二)外貿方面面臨以下新問題
1、出口量的迅速增長,引起了國外的恐慌。近幾年,我國電子產品的出口平均年增長率達到40%以上,引起了一些國家的不滿,甚至恐慌,貿易磨擦增多。除了先進工業國家外,一些過去與我國關系很好的國家也聯合起來對付我國,這將使我國電子產品出口困難增加。
2、 面臨越來越多的所謂貿易救濟措施的威脅。“入世”后一些國家還保有針對中國的特殊條款,比如反傾銷條款,還有具體產品的保障條款以及專門針對紡織品的限制措施等,都成為我們通向國際市場道路上難以跨越的障礙。
3、 面臨新的市場開放壓力。世貿組織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多邊談判,我國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市場開放的壓力。一方面要履行世貿組織的承諾,另一方面被要求與其他成員國一道進一步開放市場,參加自由化的貿易,遵守新的市場規則。
4、 市場國際化程度提高,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2005年后,我國信息技術產品逐步實現零關稅,電信和集成電路等幼稚產業的保護已進入倒計時,進口產品將會增多,國內市場國際化程度提高,競爭無疑將會更加激烈。
二、“入世”后過渡期的主要對策
(一)完善法律體系,加強市場監管,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后過渡期必須主動對法律、法規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其促進我國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和發展。例如,我國至今還沒有《反壟斷法》。反壟斷法既是我們自身的需要,也是維護我們適應世貿組織環境、限制跨國公司不公平競爭的需要。
要用法律來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公平競爭;在法律面前,國內外企業平等,為此應取消對國外企業的優惠政策,享受國民待遇,為國內電子企業創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
2005年要加快電子信息產品市場立法進程,出臺市場信息監管相關辦法,加強衛星廣播電視接收設備、稅控收款機、手機等重點產品的市場監管和質量監管體制,做好計算機系統集成資質認證和管理。繼續推進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工作,促進電子信息市場競爭環境的進一步改善。
(二)人才的培訓和準備
在后過渡期內我國面臨的是更高層次的更廣泛的競爭,需要把過去那種急風暴雨式的大范圍的人才培訓轉向專業人才培訓。目前我國很多出口企業遇到反傾銷仲裁,國內能夠接這類案件的法律事務所不到200家,而這200家里真正能夠使用外語工作,到別國的法院去訴訟、寫訴狀、調查的,只有20人!因此,我國對WTO的實務人才奇缺,必須加緊培養。
如果一個企業不了解國際貿易政策層面上的事,不積極去參與,它一定是個失敗的企業。企業發展需要更廣泛的視野,更清晰的發展戰略。如果沒有一批熟悉了解WTO談判和規則的人才,那么在后過渡期的較量中一定要吃虧。為此,必須做好后過渡期的人才培訓和準備工作。
(三)完善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提高技術和業務創新能力是實現信息產業做大做強的中心環節。集成電路、關鍵元器件、軟件等是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的基礎,而且關系著我國科技、經濟、國防實力,關系國家大局。要舉全國之力,在這些關鍵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帶動整體科研開發和產業化水平的提高。要圍繞這個大局,加強與各有關管理部門的協調,從投資、研發、人才等方面,組織和引導全社會的資源和力量,集中投入,重點扶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依托重大工程項目,加大攻關力度,盡快取得突破性進展。
要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資”相結合的產業創新體系。一是加強行業科研發展和攻關項目的統籌規劃,加大政府科研投入,發揮政府投資、社會資金和資本市場的作用,引導各方面投資信息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有利環境。二是加快建設軟件和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完善公共技術開發中心、關鍵技術測試平臺和共用工具庫,支持建立不同形式的技術聯盟,為企業創新提供支撐和服務。三是通過政府投資帶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提高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四是加快發展一批高水平的專業科技中介組織。要抓緊制定信息產業“十一五”計劃和中長期規劃,完善技術政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產業創新體系的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
另外,標準和知識產權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引導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成為提高競爭力的手段。要努力把市場潛力和技術研發結合起來,鼓勵企業加強重點領域的研發和技術創新,在比較優勢領域不斷增加知識產權的擁有量,支持自主標準的開發,以企業為主導推進技術標準和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訂。
(四)努力擴大產品出口
電子產品出口要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要引導企業在保持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加快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的步伐,抓好數字電視、新型顯示器件、新一代視聽產品、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快發展一批高附加值、量大面廣的信息終端和產品,培育和發展新的增長點;要加強薄弱環節,促進集成電路、專用儀器、設備與材料等基礎產業發展;加快發展汽車電子、機床電子、醫療電子等應用電子產品,抓好電子標簽產品的開發應用。大力開拓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興市場,為國家外貿出口做出新的貢獻。最近,國家對集成電路等重點產品出口退稅率作了調整,企業要以此為契機,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優化出口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要進一步規范出口市場秩序,避免不正當競爭,引導企業按照通行規則開展經貿活動。大力支持國內企業及行業協會做好應訴國外反傾銷調查,健全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提高運用國際規則的水平。
(五) 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
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信息產業做大做強的迫切需要。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產品出口、資本運作、投資建廠、服務貿易為重點,全面實施信息產業“走出去”戰略。
要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研究制定“走出去”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建立與商務部等部門的部際長效工作機制,將信息產業“走出去”納入外經貿戰略和政策框架,推動信貸、信用保險、國際結算等方面扶持政策的出臺,為“走出去”創造良好環境。“走出去”形式要多樣化。積極推進重點項目的實施,爭取在中東、拉美、非洲市場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強我國與東盟、中亞國家電信領域合作,加快大湄公河區域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步伐,推進我國與中亞國家電信運營業務代理人合作,繼續做好東盟國家中高級電信管理人員培訓工作。
今年要組織好雙邊、多邊的各項重大活動,加強對國際慣例的研究,積極參與WTO新一輪談判。進一步發揮我國在相關國際組織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我國在信息通信領域的國際地位。
(六) 企業應從履行WTO義務轉向利用WTO規則
享有擁有的權利,應對得如何是關鍵。例如印度,他們很多中小企業其實對WTO也不是很了解,但他們有一些應對的工業協會和專家,代表著中小企業的利益。我們政府部門應該做的,就是盡量聽取企業的意見,但是企業意見水準、質量,決定了談判代表在WTO中的表現。因此,我國企業應該學會利用WTO規則,維護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