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競購美泰克的舉動在全球電子業引起廣泛關注。在TCL并購湯姆遜,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之后,中國系列的跨國并購正改變著全球電子業的版圖。那么,在經歷了這些大型的跨國并購之后,是否意味著我們的企業已實現了國際化的跨越呢?答案是否定的。
依賴生產要素成本優勢崛起的中國電子業成為全球電子產業板塊重新組合的重要動力,而像湯姆遜、IBM以及阿爾卡特這類企業基本上是經受不住成本的劇烈震蕩以及業務模式陳舊而逐漸陷入經營困境的,當所謂的高科技行業在這些品牌手中變成普通產業的時候,他們選擇將自己出售。
在運營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發現,中國企業并沒有新招來盤活接手的這些企業,唯一的做法還是想靠不同制造基地的協同采購來降低成本,我們對這種操作思路表示擔憂,因為,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把盤活這些企業的希望放在了一種想象之上,而現實中難有這樣的依靠。
到目前為止,中國電子業在全球崛起的主要依靠還是低廉的生產要素價格,而中國企業所表現出的競爭優勢正是這種市場環境的優勢。生長在這種環境中的中國企業擁有的所謂競爭優勢其實是一種假象,其背后是這個市場的要素價格優勢。這種優勢在給中國企業帶來產品價格的競爭力外,也給我們的產業帶了極大的負面效應。那就是,企業已經把這種要素價格所形成的環境優勢當成了企業自身的優勢,并且還想一直保持并強化這種優勢。這種產業環境讓身處其中的中國企業忽視了對消費需求與技術進步的關注,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產品價格的降低與運營速度的提高上。
所以有充分的理由提醒我們的跨國并購企業:這種跨國并購僅僅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一小步,它并沒有讓中國電子企業實現真正國際化。
實際上,公司國際化的本質是用戶的國際化,也就是讓自己的品牌擁有全球不同區域的用戶,如果達不到這樣的結果,那么我們的公司不管擁有什么樣的跨國合作伙伴,都不能保證我們的企業真正實現國際化。也就是說,跨國并購并不是國際化本身,這種并購僅僅是一種手段,一種通向擁有國際化用戶的路徑。比如,TCL并購湯姆遜與聯想并購IBM,如果說有一些收獲的話,主要是兩部分:一是實際的贏利分紅,二是獲得了跨國運營公司的運營體驗。但是,我們的品牌卻仍然固定在原來的區域沒有與海外市場資源掛鉤,此外我們還在用整合過來的業務去為對方的品牌增值。
由此以來,站在我們的角度看,是中國的公司在并購跨國公司的業務,但站在跨國公司的角度看,是想利用中國公司穩定自己的業務,這種沒有絲毫放棄品牌所有權的并購組合應該看成是出租車主更換司機的游戲。當車主感覺自己開車的成本太昂貴的時候,就把司機換了。對坐車人來講,永遠關注的是坐什么牌子的車,而不是由誰來駕駛。
如果說TCL與聯想是“換司機版”的并購方式的話,海爾的并購方式應該是“換車主版”的并購。海爾真正想做的是控制美泰克這個品牌以及這個品牌背后的運營系統。如果這種更換車主的設想實現的話,海爾在美國就會擁有美泰克與海爾兩個品牌。這樣海爾手中會掌握更大的市場籌碼,也就是說,海爾品牌可以獲得在美國市場“走上去”的通路。此外,海爾也就打通了利用美國證券市場低成本融資的通路。可以說,海爾并購美泰克的路徑設計以及這個品牌可以在美為海爾提供的作用,其意義是巨大的。當然,目前我們應忽略這些看起來波瀾壯闊并且是激動中國民族產業情緒的并購,而應該靜下心來去關注、關心這些企業并購之后的“并購后時代”,因為只有“并購后”才能真正顯現中國企業的真實水平。
如果說TCL與聯想的跨國并購是各自尋找一塊供自己練手的國際業務來操作的話,海爾對美泰克的并購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就是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在國際舞臺上全面替代老牌的跨國公司。TCL與聯想在并購之前都是完全意義上的中國公司,他們尋找到的國際業務僅僅是“中國公司”的海外運營彩排,如果業務進展遇到麻煩僅僅是財務上的麻煩,受傷的將是擁有品牌的外方伙伴。而海爾與美泰克的合作如果失敗,那么受傷的將是海爾自己的牌子。因此說,海爾此次競購的國際化風險是巨大的。
現在看來,到底是海爾找到了美泰克還是美泰克找到了海爾,這種追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當海爾競購美泰克成為全球聚焦的事實之時,一個新的時代在電子業內開始了:中國跨國公司開始從傳統電子家電強國的跨國公司手中接過領跑下一個時代的火把。時代已經來了,不知道中國的企業準備好了沒有?因為這樣的時代,不僅僅是中國跨國企業把老牌企業的資產拉到自己帳下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給這些企業注入新的運營技術,如果沒有新的適應時代的商業運營模式出現的話,我們仍將為這個時代的中國企業擔心。
背景連接:
海爾的并購對象美泰克公司是一家有著100多年歷史、身價高達47億美元的美國老牌家電企業,以生產吸塵器、洗衣機、電冰箱為主營業務,穩居北美市場前三名,曾在全美財富500強中列第361位。美泰克公司曾于上世紀末期與合肥榮事達成立合資公司,后因經營不善而撤離。另據有關報道說,美泰克公司由于生產成本過高,近年來該公司業績每況愈下,美泰克去年首次出現900萬美元的虧損,在裁員以及遷廠都不能奏效的情況下準備“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