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入詩,古今有之,其中不乏精粹之言,是很值得玩味的。
沽酒之“沽”
“十千沽一斗”(曹植《名都賦》),其“沽”無疑是買。而“青旗沽酒有人家”(辛棄疾《鷓鴣天》)之“沽”,是買還是賣?其實兼而有之。旗為酒家標志,誠然,是賣的。稼軒為此地有山游,有酒喝,自然是要買的。加之“山遠近,路橫斜”,“春在溪頭薺菜花”,豈有不沽賞之理?此乃其一。其二,曹之“沽”,豪情于都市,而辛之“沽”,則忘情于鄉野也!至于“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飲三杯”(《紅樓夢》)之“沽”,看似為買,其實大有略飲或粗飲之意。這符合賈雨村當時未仕閑游之況。可見同一“沽”字,因語境、環境、心境不同,其意是有差異的。應加以辨析。
煮酒之“煮”
曹操煮酒論英雄,盡人皆知。但有誰對其“煮”字加以體味?依吾之見,此“煮”之勢,不亞于戰時鳴金擂鼓之威。甚至使人想到煮酒如煮劉玄德,至少是心理上的湯之,火之。不是嗎?曹宴劉,但劉是在懼曹加害于己的心理中,被動地回答誰為英雄的。但被曹有理有據地一一否定了。當曹一語道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時,即“破”了劉的以種菜為掩飾的韜晦之計,驚得他的雙箸也掉地了。當然,他巧借當時恰有驚雷之機,真的掩飾過去了。其實曹、劉均為英雄。英雄對英雄,火苗對沸酒,相得益“漲”。而“煮”之烘托,功不可沒。煮者如此,溢者如何?
溫酒之“溫”
“云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三國演義》中的俞涉、潘鳳均被華雄所斬,且輕而易舉。而關云長斬華雄更是神速莫及。提著華的首級歸來投擲于地,其酒還是溫熱的。此“溫”勝過火熱。與上之“煮”,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實中的溫酒或燙酒,意在祛寒暖身。與上不可同日而語。但畢竟是生活的溫馨,且自斟自樂也!
把酒之“把”
“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把酒酹滔滔”(毛澤東《黃鶴樓》),三者皆“把”,但把者有別。前者把天問,把明月,把團圓,把親情;中者把“地利”,把農事、把歸樸;而后者把大海,把心事,把悲壯。就“把態”而言,前者應略舉過失;中者平端或平視;而后者前俯一酹也!至于“東籬把酒黃昏后”(李清照《醉花蔭》)之“把”,也許有其慰藉一面,但總覺得被暗淡所罩。也許是不同的風格吧!
斟酒之“斟”
斟有氣魄嗎?回答是肯定的。如南宋張孝祥的《過洞庭》中的“細斟北斗”便是。你看,以七星帶柄之北斗為杯,將其一一斟滿,并以“萬象為賓客”,是何等壯麗、高曠、坦蕩!而斟之細與高之曠,在造勢上不正是相輔相成嗎?
斟,是敬重的,或鄭重的,它比口語的“倒”或“灑”,略高一籌。吾以為是的。
勸酒之“勸”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其勸,情真意切,甚至愈勸,愈顯其舍不得故人離去。而“助情誰勸我千觴”(《紅樓夢》黛玉《詠菊》)之“勸”,則有企望他(她)人之意。真乃興致難抑也!
現實中的勸酒之“勸”,不乏軟磨硬泡之功,即非將你灌醉不可,就不足為取了,甚至有褻瀆酒文化之嫌吧!
醉酒之“醉”
論醉之奇異,莫過于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了!這是一仙一醉態的寫照圖。如“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便是。可謂愈醉愈喝,愈喝愈醉,令人忍俊不禁。其實他們的醉,有超世的,有傲世的,也有厭世的。或有泄憤的,有遣愁的,也有不可名狀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當時黑暗現實的異化。其中有不可否認的消極性。倒是“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駕《社日》)之“醉”,醉于農家之樂,豐收之喜,頗有濃郁鄉情。而“醉聽清吟勝管弦”(白居易《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及本詩中的“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則醉得自在、自然而高雅。宋代劉克莊的“醉里偶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更是醉出奇思幻想的“游仙”之風,浪漫情調。堪稱醉之神品也!
醉于名山秀水,那是醉的引申與升華,故不贅述。
酒醒之“醒”
“今宵酒醒何處?”(柳永《雨霖鈴》),醒后不知何處,可見醒前已醉多時。并非微醉,而是深度的忘卻一切。知醉于何處的是晏幾道的“酒醒簾幕低垂”(《臨江仙》),可醒后仍有閉塞之感(簾幕)。但也有李白的“但愿長醉不復醒”(《將進酒》)的。此之“不復醒”,實乃醒而不醉,或醉而仍醒。愈是“愿長醉”,愈是不醉也。可謂正話反說。因醉是現實的醒悟。或曰醉是醒的異化。事實難道不是如此?
酒杯之“杯”
杯,可大可小,可深可淺,其容量自然有別。“萬艷同杯”(《紅樓夢》)之杯,非同一般,其內是“百花之蕤,萬木之汁,麟髓鳳乳,釀制而成”的佳釀。“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之“杯”,說是盛滿濁酒,不如說是思親與歸無計(未建功立業)之矛盾更確切些。而杜甫的“生前相遇且銜杯”(《醉時歌》)之“杯”,則長飲長聚也!李清照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聲聲慢》)之“杯”,顯然是杯量不足,不然何以抵不住“曉來風急”?
“情與景的碰杯,發出的悅耳,似那山泉的叮當,胡家老祠堂的風鈴”,此乃筆者為游客同賞共飲寫下的詩中的酒句。此杯內情外景,或內景外情。不是單純的杯中之物,更非貪杯之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