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篇
對于想推銷自己產品的酒廠,銷售渠道固然重要,但將工作重點放在渠道上,忽視了酒友的需求,卻無疑是舍本逐末。我們經常看到經過了精心的策劃與包裝、頗為時髦的直銷活動,與既漂亮又親切的促銷員一并殺上陣來,消費者的反應卻不冷不熱。于是有了賣酒與買酒之間的經典對話—賣酒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嗎?”買酒的:“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
鏡頭回放:今年春節期間的各大商場,五顏六色的酒瓶擺滿了食品柜臺:有的品牌擺了整整一面墻,有的推出了精美的禮盒,也有的捆綁著頗有新意的贈品……這是一個酒類消費的尖峰時刻,也是一個酒廠營銷的黃金時期。有多少人希望選好酒過好年,有多少酒廠指望著這會兒創造點奇跡……
去年以來,“白酒銷售呈下滑趨勢”的話題一直議論不休,銷售不好的酒廠一邊找原因找托詞,一邊禁不住唉聲嘆氣。
這邊酒友們不以為然:以前難以喝到的進口葡萄酒也才百十來元,當然誰“照顧”我我就“照顧”誰啦!
在《酒世界》的創刊號上,我們對讀者做了一個“節日選酒小調查”。在讀者來信中,我們發現:在“價格”、“品牌”、“口感”、“營養價值”以及其他多種備選答案中,人們選購酒時受“品牌”的影響最大。
從對消費者購買酒的心理分析看,隨著市場越來越開放,選擇的機會更多了,大部分人在面對更多、更新的品牌時,衡量一個酒好壞的尺度比之前更嚴格了。人們開始更挑剔地選酒,嘗嘗新牌子也未嘗不可,同時也對一些面孔一成不變、不注重保健功能、不提高產品形象及文化建設的老品牌表示出不滿。如此看來,銷售下滑的趨勢也并非人人都有,有下滑的,也有上升的。
節日是酒類市場銷售的旺季,我們看到在今年春節期間,全國上下各路酒類品牌,紛紛使出自己的撒手锏,新產品、新包裝、新的營銷隊伍,誰都不愿放棄春節這個實施品牌擴張戰略的重要時機。可是全國上萬酒廠中,又有誰真正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呢?下面是一家大型商場給記者提供的春節期間酒類銷售量的排行:

這份資料顯示,節日期間最受歡迎的酒仍是最有名氣的酒,看來酒的銷售量與其知名度成正比。
知名的品牌賺了個盆滿缽溢,但也有的酒廠在經歷了這個酒類銷售的黃金季節后,卻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產品、包裝、度數、香型到營銷模式幾乎都無可挑剔,而偏偏打不開市場。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忽視了消費者,忽視了消費者對品牌的文化需求。
簡單地說,在這個資料中,銷售排名前幾位的,主要是深入人心的經典品牌。因其特有的文化已經讓消費者熟悉,并將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得到消費認可。調查發現,人們對酒類產品的消費受品牌文化的影響是很深的。
品牌是酒廠的“鎮宅之寶”,大凡有遠見的酒廠都會努力地做自己的品牌文化,并極力地向公眾進行傳播。于是,借助“酒文化”一詞,幾乎所有酒產品的問世都有一段離奇的傳說或古老的故事。“因為大家都知道,做酒就是做酒文化,不然的話,再華麗的瓶子里裝那點液體也不足以賣到那么高的價錢,而且賣得還很有面子。”(《酒文化建設的誤區》,作者丁一)但,酒文化的建設同釀酒的過程一樣,要有專業功夫,更是要用誠心的。隨便編個乾隆爺的酒事可不一定就能釀出一個歷史品牌來,摻了假的酒文化同摻了假的酒一樣讓人無法接受。有些酒廠的文化建設走得邪了,酒友們并不買賬:你當誰是小孩子,你唬誰?!
其實,無論你那品牌有多久的歷史,有怎樣的故事,消費者最看重的卻是一個“誠”字。例如,1998年才出道的“金六福”,其“福文化”貼合了廣大中國人的心愿,即便它沒有悠久的歷史與動人的典故,一樣可以成為受人歡迎的品牌。再如國酒茅臺,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以不變的品質面對酒友,一直是人們歡度佳節時最樂于選擇的。假如丟掉了誠信,牌子也摻了水分,即使包裝得再精美,炒作得再熱鬧,又有多少消費者愿意捧場呢?
“要通過文化賣酒,必須讓文化帶著酒香,是要做酒文化,而不是要做文化酒,酒和文化應該是通透一體的,內在發出的,而不是獨有文化外衣就可以了。建設酒類品牌文化,必須首先要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從而取得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和精神需求”(《酒文化建設的誤區》)。
消費者并不管你是民族品牌還是地域品牌,也不管你有多少年的歷史需要保護,哪個更為顧客的利益考慮,哪個才是他要選的。在市場拓展越發困難的今天,越是要占領市場,越是應以“誠”當頭面對消費者,以酒友為根本,用心釀造自己的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