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20世紀70年代的高利率,80年代的一系列收購杠桿的運轉和90年代的繁榮,時代在變化,財富也在變化中不斷地失而又得,得而又失。那么主宰新世紀新太平盛世的是丑聞、還是私有化的改革?私有化是回報股東決定公司未來發展形勢的一個主導方向。為此私募股權業主應運而生 。
私募股權投資是對非上市公司進行的股權投資,廣義的私募股權投資包括發展資本,夾層資本,基本建設,管理層收購或杠桿收購,重組和合伙制投資基金等。
無論是哪位私募股權業主都很渴望進行某種交易。如果賣主很匆忙地想要交易,不用擔心,最大的私募股權公司的經理們吹牛地說他們在一周內僅僅用電話就可以募集150億美元。他們實質上什么都交易——國有公司、私營公司,無論多大的規模,什么樣的產業,從衛星的制造者到黃頁的制造者。最近宣布一私人股本財團正在洽購美國軟件和數據處理公司SunGard Data Systems,相關談判已進入后期階段。這起100億美元的交易是1989年以來最大的一宗私人股本收購案。
銀湖合伙公司、Bain Capital、Blackstone、卡萊爾、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和Thomas H Lee Partners聯手競購SunGard。
早在20世紀90年代,私募股權投資開始改變他們的方式。當股票價格上升債券市場一片頹勢的時候,他們開始將競爭對手發展成為市場上聰明的合作者。例如,在1993年,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是當今主要的幾個私人投資集團之一,第一個項目就是收購當時陷入破產困境的美國大陸航空。他們注入了6000多萬美元資金,獲得這個價值65億美元的巨型企業的控制權,注入新的管理團隊。而當他們任命的CEO被證明令人失望之時,大衛·邦德曼馬上任命了另一個CEO Gordon Bethune。最終大陸航空公司為他們帶來的利潤回報大約達到了950%。隨著大陸航空經營的起色,這宗收購從此奠定他在投資界的地位。
美國《董事會》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