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這個以激光般速度成長起來的企業跑得更快更穩,Page和Brin還需要再加把勁。
當你來到Google——這個以納秒速度成長起來的公司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與你想象的不同。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這里都是一個帶有夢幻色彩的,真正意義上的“21世紀”的企業。它的工作場所,與其說是辦公室,不如說更像度假勝地來得更確切。在茵茵綠草環繞著的人行道上,是一副副年輕、健康、充滿朝氣的面孔,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來到了斯坦福大學。一些閑得無聊的人宣稱,Google對四十歲以上的員工存有“歧視”。而只有閃爍著時尚光芒的后現代建筑提醒你:你來到了一家高科技企業。
現在的Google是如此年輕、快樂、甚至有些“洋洋自得”,當然,它的財富也是屈指可數的。就在春天即將過去的時候,Google的股價直沖300美元一股,超出上市價格三倍還多。這個成立僅七年的企業如今擁有800億美元的龐大市值,超過了IT巨人雅虎、亞馬遜、eBay和甲骨文。
但硅圖形公司(SGI)曾有的起落讓Google的期待者們心存隱憂——這個昔日硅谷最炙手可熱的公司,在2001年遭遇滑鐵盧。由于競爭者的瘋狂打壓,它的股價跌落至每股31美分。現在人們同樣擔心,租用了SGI 50萬平方英尺“領土”的Google,是否還會遭遇它的前輩同樣的命運?說得具體一點,2010年的Google是否還能像它現在這樣風光?
小小聯合國
你也許不會想到,作為搜索旗艦的Google,在創業伊始竟也為“網絡搜索”這一技術難關而頭痛過。現在的Google,視“搜索”為一項龐大、浩瀚的工程——讓人們更好地獲取信息,組織、分析并了解“全世界”的信息是一項充滿樂趣的挑戰。與賺錢和提升職業地位相比,不斷征服技術難關,激勵心智才是最令人向往的。
“我們處在一個充滿了有趣問題的環境中”,Google產品研發負責人Alan Eustace說。以“機器翻譯”為例,今日的Google可以自如地將英語同德語、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日語、漢語和韓語等世界主要語種進行互譯,它還在擴展它的語言庫,最終要實現搜索結果的即時翻譯。這就像是在聯合國,每個代表有一名同聲翻譯在為他近距離服務。“從長遠看,如果你能創造出一項讓世界消除差異、共享信息的技術,這無疑是偉大的工作”,Eustace說。
將信息一網打盡
與語言的轉換比,信息的整合才是更令人興奮的工作。Eustace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夠把藏匿于世界各個角落的信息“一網打盡”——如果你正尋思著買房,挑選合適的物業倒不是件麻煩事,關鍵是如果你把附近的學校、經濟環境、入托服務的完善與否、社區活動以及犯罪率等都考慮進去就不簡單了。“該技術永無止境”,1999年離開斯坦福加盟Google的Marissa Mayer說,“再過5到15年,你會發現,今天的技術不過是初級水平。”
在到Google之前,Anurag Acharya是加州大學計算機課程的教師。“我要找到一個能讓我潛心研究10到15年的課題”,Acharya說。Acharya來到Google是因為看中了這里的研究項目,“以連貫(coherent)方式處理不同格式的信息”對Acharya有著難以言狀的吸引力。他將他的夢想寄托在Google Scholar的開發上,Google Scholar允許用戶對學術期刊進行搜索。Acharya是Scholar項目的首席技術專家,他用了四年時間來建立Google的學術期刊數據庫。對這些學術期刊來講,將如此龐大的信息搬到網絡上還是第一次。Acharya說,給予人們更多的渠道來獲取信息“將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社會前進的方式,人們的溝通方式及組織建立的方式將發生深刻改變”。
在硅谷這樣一個高科技的搖籃,Google絕不是第一個吸引到如此眾多人才的地方,微軟、甲骨文、蘋果等早已用它們的實力,吸引到無數的頂尖人才。Google工程師Nelson Minar說:“Google讓人們為他們的夢想而工作,Larry和Sergey給了人們一個追逐夢想的氛圍。”Minar承認,他本人曾因工作出色而掉進自傲的陷阱:“在Google,遇到新招聘來的工程師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他是否比我還強?’”。
共享財富
如何讓手下各具長處和個性的員工緊密合作,是Duke Ellington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我用薪酬來搞定這個”,他說。而這也是Google的鎮山之寶。Brin花了很長時間來考慮新的薪酬結構,股票期權(stock option)是硅谷長期以來最為有效的激勵方式,這在員工數量很少的企業會是一種有效激勵,每個人都有機會賺到很多的錢。但“當公司規模發展到千人以上,這種激勵就不再那么有效”,Brin說,因為每個人的利益都被攤薄了。“作為擁有著近3千名雇員的企業,“我認為,Google的薪酬結構應當更接近新創立的企業”。
于是Google推出了它的得意之作——the Founders’ Award(創始人獎勵),這項基金旨在獎勵那些對其研究項目有突出貢獻的員工。今年年初推出的兩項獎金總額達到了1200萬美元,獲獎者會在全體員工大會上分享他們的榮耀。薪酬設計專家Dave Rolefson說:“兩位創始人樂于把他們的財富分享給更多人,盡管很多公司聲稱他們注重員工的實際表現,但真正按表現付給薪酬的,Google是為數不多的幾家。”一般說來,企業內部職銜越高的人,其個人貢獻對薪資的影響就越大。這其中只有兩個人是例外,他們是Page和Brin。Page和Brin的年薪只有1美元,也沒有任何股票期權或獎金可領。他們說,這樣做是為了把更多的財富增長機會留給員工。
過去的幾年,隨著會計準則的變化,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削減了它們提供給員工的股權激勵,激勵額度從公司總股本的7%降到2%。這對那些收入不高的員工是很大的沖擊。“在Google,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Rolefson說,“全職員工的股權和他以前領到的一樣多。”
大有大的好處
Brin稱,隨著公司中層員工數量不斷增多,它也在試圖推出更多的獎金和培訓機制,來為這部分雇員提供必要激勵。“大企業的薪酬制度總有其固有的缺陷”,Brin的話帶有某種哲學意味,“你要變得更大,你就需要讓公司運作得更有效率,或者干脆把公司拆分成小塊,以使它跑得更快。關鍵是:你要知道大的好處何在。”
在這一點上,Google和Burning Man或許有些相似——Burning Man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藝術家和科技迷前來,他們中的很多人對過去的歲月戀戀不忘,總覺得過去比現在好。Brin也去過Burning Man,但他堅持認為兩公司沒有因變得更大而迷失方向。對Google而言,“懷念四年前的光景是錯誤的,你不能對那些你獲得的好處熟視無睹”,而Google新近開發的一項功能——對帶有衛星照片的地圖的搜索,就是遍布全世界的員工們努力的結果,這在小公司很難做到。
無論如何,作為一間擁有上千人的公司,Google的員工們將不能像過去那樣體驗到他們個人對公司運作的獨特影響力。如今的Brin和Page都已是億萬富翁,人均年創造財富1百萬美元的記錄令對手感到難以望其項背。但與股權激勵比,工作本身的意義,它對心智的激蕩才是最重要的。這,或許才是支撐Google到2010年依然笑傲群雄的原動力。
出處:美國《高速公司》2005年8月編譯:童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