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酒在臺灣一直是民間有需求而令官方頭疼不已的問題,1945年至1949年間,大陸酒作為國貨,在臺灣省內販賣是要繳交公賣利益的,加上正處于戰后民生凋敝,購買力不大,享用“國貨”的是以所謂的接收大員為主的上層人物。但他們是否真的守法繳交公賣利益,以當時的政風是值得懷疑的。
這段時間大陸酒在臺灣的地位是合法且崇高的,由大陸各省來臺的官員都會購進其家鄉的名酒。在那個時期文人雅士尚以黃酒類為好,加之來人多為閩浙兩省人士,因此紹興酒、沉缸酒為大宗,其酒質比起當時臺灣本地之太白酒與合成清酒那是好多了。能喝國貨的大陸佳釀令人稱羨,這也是后來“公賣局”以紅露酒及紹興酒為主力產品并維持良好營收數十年的一大原因。
到了1987年,當局允許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在回來時允許帶回一瓶故鄉的大陸酒,直到現在這是大陸酒唯一合法的進口渠道。由于剛剛開始探親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大事,去時送行固然轟轟烈烈,回來洗塵接風更是盛況空前,加之心中感傷者居多,帶回來的大陸酒當然是很快被眾親友喝得精光了。由于每人只能帶回一瓶大陸酒,這就成了試喝品。消費者對大陸酒過去是只聞其名,現在見其酒且嘗得其味了,接下來便是到何處去買的問題。靠探親者帶是絕對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的,當然就要靠走私了。再加上自解嚴開始,就有法律界人士將走私大陸貨的私梟一一無罪判決,造成好一陣走私大陸酒風潮。這種窘況一直到1993年制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才獲得改善。
市場的需求主要是白酒,白酒的大本營在大陸,白酒的風味是以高粱為原料的好。如果真正遵守“公賣局”的規定進口的白酒哪能銷得出去?于是便有人變換招法,首先產地一定會申報合格地區產制,產地證明自有門路,至于原料就硬著頭皮標示為玉米、小麥、大麥等不一而足,反正檢驗出來了也頂多是不準而已。在酒的品質上分為二類,一類是大陸名優酒,但由于大陸名優酒廠都是國營重點企業,沒有特殊渠道很難得到改名易裝的承諾。對消費者而言喝到這種酒是福氣。另一種是選大陸的廉價酒再提供商標包裝,以較低之零售價格進入市場,這類產品特多特濫,變化也最大,有很多人進貨后一柜都沒賣出去,只有改用其他酒名設法銷售。
還有一種在國外產制。由于白酒是我國傳統工藝產品,西洋人根本不會生產,所以這類產品一律是以酒精調和香精制成的,再以白酒的名義申請進口的。雖然其中不乏品質穩定包裝精美的,銷售情況良好,但大部分是拙劣的。
由于廣大的從業者歷經十幾個寒暑,經歷大風大浪的洗禮,幾乎都要在中式白酒上把這些年的青春、精力和金錢好好地撈回來。這種預期的心理造成目前臺灣酒類市場較勁的態勢。17種國家級名白酒,連同其酒廠之副品牌再加上一些地方名酒,在臺灣都有人說是獨家代理,而且大部分都號稱獨家代理了許多廠牌,開記者會的、登廣告及刊新聞的,比比皆是。在臺灣的宣傳戰打得火熱,在大陸的爭奪拉鋸戰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因此喻之為酒類的臺海風云決不為過。
大陸酒在臺灣市場造成市場排擠效應,對于現有同香型同價位之暢銷品影響力相對加大。大陸的清香型白酒產大于銷,除了價格優勢外尚有貯存時間的優勢。可預見的是玉山、金門及馬祖高粱酒將卷入此旋渦中載浮載沉,臺澎金馬的白酒不重視貯存會成為苦果。至于大陸米酒由于與臺灣米酒風味相去太遠,因此雖在產量及原料價格上有許多優勢,很難出現打敗本土米酒的局面。
臺灣的酒只要注意包裝及銷售手段,也能成功進入大陸市場,至少短期內是難以滿足大陸數以億計的酒民的好奇心的。臺灣啤酒在大陸99%的人都沒有見過。對大陸同胞而言,“臺灣”這塊招牌還是很有吸引力的。臺灣黃酒如何調和成大陸同胞喜愛的口味及包裝,加上與文化結合的銷售手段也可以開辟出一片天地。寶島豐富的特殊熱帶水果,在大陸北方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至于臺灣白酒進入大陸則有相當難度,其中酒齡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重視貯存、勾兌與調和市場調查,并鎖定大陸東北地區作為創業市場,大有機會成功。這些酒品牌如金門、馬祖、玉山、阿里山、日月潭都會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