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在長沙做白酒批發(fā)生意的祁東老鄉(xiāng)聚會在新潮州菜館吃飯。無巧不成書,服務生打開電視機,正在播放電視連續(xù)劇《水滸傳》,武松過景陽崗打虎前,連飲18碗酒的鏡頭。自然,酒老板們侃的話題便從酒開始了。
代銷貴州青酒的李老板是一位剛從學校畢業(yè)的年輕人。首先提問:“從電視畫面上看,武松喝酒用的碗容量大約有250毫升,《水滸傳》書上記載武松上景陽崗打虎前飲酒18大碗,也就是豪飲4500毫升,武松一次飲酒相當于9瓶,他身體受得了嗎?”
代銷瀏陽河等各種名酒已有3年多時間的陳老板,對白酒頗有一番研究,他接過李老板的話說開了:“說武松的海量,回顧我國釀酒歷史就不難理解了。我國古代的酒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即自然發(fā)酵的果酒、榨制酒(又叫黃酒)和蒸餾酒(又叫燒酒)。果酒最容易制作,因而產(chǎn)生的時代也最早。原始人偶然吃了熟透后自然發(fā)酵的水果,產(chǎn)生出一種神奇的舒經(jīng)活血之功效。于是便開始有意識地對含糖野果進行人工發(fā)酵,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時期,果酒便產(chǎn)生了。”
“以谷物為原料的榨制酒,產(chǎn)生于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這是古人受剩飯自然發(fā)酵而成酒的啟發(fā)開始制作的。由于最初用來釀酒的谷物多半是黍子,釀出來的酒呈黃色,所以又稱為黃酒。黃酒制作方法是:先將谷物煮熟,加上酒母,經(jīng)復式發(fā)酵成酒。酒熟后,直接舀取或用糟床壓榨提取……”
陳老板說到這,年輕的李老板插話說:“對,武松當時喝的大概是黃酒,由于黃酒度數(shù)低,四斤黃酒才相當于一斤60度的白酒,按攝入的酒精量計算,武松喝了18碗黃酒,只相當于今天兩瓶多五糧液而已。喝兩瓶五糧液的人,哪個城市都不乏其人。”侃得開心,服務生端上潮州鹵水拼盤等涼菜,并為幾位酒老板每人倒一杯五糧液,陳老板端起酒杯,與老鄉(xiāng)一干而盡。服務生在為客人倒酒時,陳老板接著又說下去:“我們今天喝的五糧液是中國白酒中的珍品,是人們采用蒸餾法釀制而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入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按《本草綱目》介紹的資料推算,蒸餾酒在我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大家看酒電視、喝中國名酒、侃釀酒歷史,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