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司“出海”,領導者自身素質和對前方國際市場的判斷極為重要
國際化企業中領導人的培養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我們初步的數據研究發現,中國的企業領導人的管理風格主要有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指令式的,也就是說他們習慣于告訴人家怎么做,但不一定告訴下屬或沒有這個習慣告訴下屬,為什么要這樣做;第二類是親和型,即他們非常關注員工、下屬的生活,或者關注他們的感受;第三類是輔導型,他們也會教下屬去學習。這三類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是“恩威并重”,這些領導者叫員工怎么做就得怎么做,但是同時他們也關心下屬的生活。這有點像中國傳統“父母官”,做母親的照顧你,做父親的管教和命令你,這與西方價值觀念下的那種平等、協商性的關系,相去甚遠。
通過對這些管理層的研究,我們發現70%的經理(管理者)在企業里不一定增加貢獻價值,甚至是挫傷積極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企業在不斷前進和國際化的時候,可能有一個缺失的地方,就是所謂愿景式的領導人、參與式的領導人很缺乏,換言之,他們在一流企業集體“出海”的時候,作為船長、大副等,還沒有完全扮演起領航員的角色,既看清方向,又和船員平等協商。不過也有例外,在國內網絡公司中,如中華英才網、盛大等,由于和新型經濟形態相關,他們的平等的意識比較濃,專業的特質也更濃一些。
點狀思維的優劣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現有企業家里面,普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點狀思維,即考慮問題的隨機性很大,心里有想法有創意,但是創意出來以后,思維方式結構是怎樣的,以及如何考慮組織化的運作,都是比較欠缺的。所以是以“點”的方式出現。但是在國外企業家是結構化的思維,與我們很大不同。 當然,“點狀思維”不一定是個弱勢。中國的很多領導者是隨機應變的,腦筋轉的快,行動也很快,這造就了他們過去的成功,要充分給予肯定。但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事情,他們可能需要一些其他的素質,不只是自己親歷親為的做事情,不只是完全靠自己的判斷去做出對市場的反應。現在他們看客戶的眼光,看市場的眼光非常準,他們很成功,很少有人能夠達到他們這樣的水準。但是在未來公司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還需要關注其他的事情,比如說建設、培養組織能力等等,總有一天他們自己會知道,他們對環境,對客戶的需要的感受能力下降。原來比較看得清楚的事情,將來可能看不太清,因此他們的敏銳度也會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企業到國外去,這對他們的管理風格、管理方法、文化都提出一些挑戰。我們拿中國武術跟國外拳擊比較,拳擊的套路是有規則的,打勾拳、直拳,有些地方不能打,武術是可以放手,實在不行可以掏暗器,一招制敵。但是在國際環境下,不能掏暗器。因此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首先是領導者要具有國際化視野,國際化的思維方式,懂得國際化競爭規則。
做到有“自知之明”
真正成功的領導人,對自己的認識和別人對他的認識往往是高度吻合的,他能夠準確判斷自己在別人眼中是怎樣的個性形象。這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完成,如對情感自我控制、自我激勵并管理自己在和他人交往中的情緒、關注他人(傾聽、觀察非語言暗示),以及自信。尤其是最后一點最重要,因為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夠領導并激勵他人,使他人跟隨自己的能力。
真正的領航員
這就需要領導制定長短期的發展計劃、確認發展中的阻礙以及找到幫助資源、自動回顧發展進程、以及更新發展計劃,記錄自己的進步。在記錄中,領導者不妨記錄下個人成長日記,并定期爭取反饋,同時也可以建立自我發展資源庫和素質工具箱,以便使自己在企業不斷發展時也提升自己,同時也在和外界以及公司員工交流中,對未來市場作出清晰判斷,為公司指引方向。
(作者為Hay Group的全球人力資源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