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的確是一項屬于未來的技術,但如果沒有今天的積累,未來必定不會成功
盡管質疑者并不相信網格技術能夠真正獲得應用,他們認為這是一項不切實際的技術,但任何一項革命性的技術都不是一夜之間取得成功的。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網格技術正在靜悄悄的積蓄力量。
中國自從2002年863計劃就正式啟動了網格計算專項,當時立項的名稱是高性能計算機及其核心軟件(網格)專項。該項目計劃周期為2002年至2005年,得到了國家1億元的863計劃經費。同時還能夠吸引地方政府、應用部門和產業界2至3倍的配套經費。目前我國共擁有五大網格:中國國家網格(China National Grid)、863空間信息網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SFC Grid)、教育科研網格(China Grid)、上海信息網格(Shanghai Grid)。
作為國家兩個網格主要節點之一的上海網格是上海市為2010年世博會專門立項而成立的,這種以應用為目的的出發點就決定了它同教育、科研網格的不同。首先將會推出的應用就是為上海居民在全城3.6萬條路段和近2萬多個交叉路口中,提供動態路況顯示和動態路況最優選擇的服務。
在上海交通局和上海交通信息中心的協助下,上海網格能夠采集到動態的交通情況數據,并且通過專業軟件分析出當時的最優路線。上海網格連接了交大、同濟、上大、上海超算中心和復旦大學的超級計算機,搭建成了一個聚合計算能力6000億次/秒、聚合存儲能力4TB的上海網格試驗平臺。擁有30多位教授和150多名研究生的上海網格甚至還吸引了IBM“深藍之父”譚崇仁博士的參與,并且得到了上海市政府900萬元初期投資,而上海巴士、上海出租車公司等企業也已經參與到網格應用之中,估計該項目目前已獲得5000萬元的資金。
上海這個神奇的城市在網格方面的成就遠不止于此。上海超級計算中心還同國家863網格開展了藥物網格、氣象網格和制造網格三項網格應用。藥物研發是能夠真正體現網格優勢的一種應用,新藥研制的核心之一就是從大量的化合物樣品庫中發現有藥理活性的化合物。同時虛擬藥物篩選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一般來說新藥從研發到上市,需要花費10至12年的時間周期。與時間耗費同樣多的是金錢,新藥的研發一般需要3.5億至5.5億美元。而使用網格則能夠通過對藥物數據庫的計算機虛擬篩選,挑選合適的化合物提供實驗研究。國際公布的計算機藥物篩選的命中率一般只能達到為2~24%,而常規藥物篩選的命中率僅為0.01~0.001%。網格的應用不僅可以成千上萬倍的提高藥物篩選的有效性,同時可以大量減少新藥研制的成本和時間。
同時利用我國5大網格,還開發出地質調查網格,便于進行國家地質大調查和相關專業數據的交換及共享;數字林業網格則能夠實現退耕還林工程信息管理,針對具體項目的實施跟蹤與監查等;還有氣象網格和制造網格等等。
網格還不可能像電源網格那樣隨取隨用,仍然需要很多年的發展。但網格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