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真正需要什么?從印度的成功中能夠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近年來,鑒于其軟件行業的成功且西方跨國公司在各個服務領域采用外包策略,印度開始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該國GDP增長迅速,由于政府放松監管,已開始吸引一定數量的外國直接投資。但總體而言,印度還無法與中國接近兩位數的持續經濟增長媲美,更不要說后者巨額的外國直接投資了。
但印度在某一方面仍然遠遠超過中國。如圖所示,印度證交所的50大企業指數隨著經濟增長一路高漲,最近甚至企及歷史新高。相比之下,中國的經濟繁榮和股市衰微卻背道而馳,后者最近已接近6年低位。2002年初市場崩盤的原因是眾所周知,無需就相關問題及解決方式作進一步討論。但有一件事確鑿無疑,即市場已經崩盤,幾乎整個證券行業都已萎陷,這與該國宏觀經濟的持續繁榮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本該是神話般的成功典范卻陷入尷尬境地。更糟糕的是,中國運轉失靈的資本市場無疑已成為中國績優企業取得迅速發展的巨大障礙。
為什么會成為障礙?畢竟中國企業還可以獲得銀行貸款,甚至在很多情況下還能通過海外股市融資。讓我們以印度為例來解疑答惑。上月晚些時候,印度一家名為Jet Airways的航空公司在印度股市進行IPO。國內外投資者對該公司均抱有濃厚興趣,預期3.5-4億美元的上市股票將產生極高的超額認購倍數。公司承銷商包括德意志銀行、花旗、匯豐、瑞銀、美林等多家大金融機構。公司賬目由德勤進行審計。
這家公司的吸引力何在? Jet Airways 是印度航空業最大的成功企業,也是世界增長最快的航空公司之一。該公司始建于1993年,最初只有四架波音737,而它只用10年的時間就成長為印度最大的航空公司,市場份額占到42.3%。Jet Airways 實際上超越其國有航空競爭對手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過去5年的公司收入增長率達到兩位數,2004年收入達到8億美元,稅前利潤4200萬美元。Jet Airways的業務策略和高效管理使其得以從數年前印度航空業解除管制中獲益匪淺。該公司目前已著手進行國際拓展,并且看來已為保持海外競爭力作好了充分準備。
這個故事中蘊含著什么道理?簡而言之,即使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中,也存在著資本市場的運行,并能以巨大的潛力推動公司的成長。以Jet Airways為例,一群人加上出色的業務策略便取得了足夠的融資,于1993年組建了該公司。由于戰略切實有效,他們漸漸能夠從商業銀行獲取貸款以實現業務增長。隨著業務的巨大成功,公司的資本結構也變得負債累累。于是,公司決定出售股份,在股票市場上市,并用IPO所籌資金的一部分償還銀行債務。該公司極佳的業績吸引了全球的投資銀行競相擔任股票承銷商,而穩健的管理和美好的未來前景也激發起投資者的巨大興趣。這樣的公司為數眾多,促進了運行良好的股市進一步發展,由此吸引了全球頂級投資銀行的參與,而這反過來也推動了市場更加強盛。這就是全球資本市場在績優公司推動下的運轉:市場使公司更具競爭力。
相形之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狀況再清楚不過了。首先需要指出的重要一點是,中國正在尋求自身市場的發展,因此無需參照紐約證交所或納斯達克的模式。畢竟這些規模大、發展完善的股票市場存在于富裕、發達的經濟體中。印度市場所賴以成長的經濟體在許多方面與中國相差無幾,因而更具可比性,從中可以吸取很多經驗。其一是,中國的國內市場不允許各行各業(尤其是高科技行業)的新興、高增長型公司掛牌上市。然而,這些公司被準許,甚至鼓勵在納斯達克上市。這是不是有些讓人費解?其二是,近年來印度股票市場準許并鼓勵境外投資銀行的參與。而中國的法規嚴格限制此類銀行的介入。隨著中國對合資企業的逐漸適應,是否有理由相信,未來合資證券公司的成功只是個早晚的問題?如果政府限制此類銀行進入市場以保護國內證券公司,其實已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除了5家左右的證券公司,其余的將不再具備任何競爭力,即使得到挽救苦苦支撐也是枉然。最好從頭進行反思,股票市場的發展真正需要什么?從印度的成功中能夠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有一點毋庸置疑:股票市場已不再是20世紀90年代的政策市場。
(作者為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及中國區首席運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