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以國別為分析單位,在總體層面上對中國企業與日本企業的海外擴張模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比較。為了更清晰地認識和理解中日企業在跨國化擴張行為中的共性和個性,我們再選擇中日企業中的兩個代表性企業——中國的海爾與日本的松下進行個體層面的比較。
日韓派與歐美派的無意義爭議
在2004年,海爾集團張瑞敏與聯想集團楊元慶就跨國化方式發生爭議,張瑞敏主張漸進式跨國化,楊元慶主張大規模并購式跨國化。這次爭議被媒體渲染為“日韓派”與“歐美派”之間的爭議,張瑞敏屬于“日韓派”,而楊元慶則屬于“歐美派”。
如果我們稍加仔細地研究一下歐美企業的跨國化歷程,就不難發現:歐美企業在跨國化初期同樣是采取漸進式。也就是說在跨國化初期,日韓企業與歐美企業均采取漸進方式。之所以發生爭議,在于人們將歐美企業的現期跨國化方式與日韓企業(也包括中國企業)的初期跨國化方式進行比較。我們認為,這種比較方法本身存在邏輯與歷史問題,我們應該把企業跨國化分為不同的階段,然后針對同一個階段來進行不同國家企業之間的比較。只有這樣的比較,才能有意義和價值。
漸進主義:理論界關于歐美企業初期跨國化的研究
1970年代,以Johanson和Vahlne 為代表的北歐學派,對瑞典企業的跨國經營歷程進行了研究。最后歸結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四階段理論:(1)不規則的出口活動;(2)通過代理商出口;(3)建立海外銷售子公司;(4)從事海外生產和制造。他們認為,這四個階段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
1980年代,美國Cavusgil教授基于美國企業的研究,提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五階段理論:(1)國內營銷階段,主要在國內從事生產和銷售;(2)前出口階段,開始對國際市場感興趣,有意識進行情報收集和市場調查,出現不規則的出口活動;(3)試驗性地卷入階段,主要從事間接出口,開始小規模的國際營銷活動;(4)積極投入階段,以直接出口方式向其他國家出口產品;(5)國際戰略階段,以全球市場為坐標制定企業戰略規劃。

1980年代中期,英國學者G.D.Newbould和P.J.Buckley等人基于英國43家中小型企業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第5種途徑(國內經營→出口→設海外代理→建海外銷售子公司→建海外生產子公司)的成功率最高,采用第4種途徑(國內經營→出口→建海外銷售子公司→建海外生產子公司)和采用第3種途徑(國內經營→出口→設海外代理→建海外生產子公司)的成功率次之,采用第2種途徑(國內經營→出口→建海外生產子公司)再次之,采用第1種途徑最低。
上述調查和研究表明,歐美企業在跨國化初期均采取漸進主義擴張模式,與日韓企業并沒有什么不同。可以認為,漸進主義是企業跨國經營初期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所謂漸進性發展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從經營方式上,從風險低的貿易方式,逐步過渡到風險高的投資方式,并購是風險最高的投資方式;二是在海外的地域擴張上,遵循由近到遠,由經濟、文化差異小的國家,逐步過渡到經濟、文化差異大的國家或地區。
海爾與松下:亞洲跨國漸進主義的代表企業
海爾與松下不僅在首次海外投資之前是漸進的,而且在跨國投資過程中仍然是漸進性的。這種漸進性主要表現在:(1)海外建廠地域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海爾1996年首次海外投資建廠在印度尼西亞,1999年在美國建廠。松下1961年首次海外投資建廠在泰國,1968年在法國建廠。(2)經營方式從綠地投資到并購擴張,海爾1996年開始以綠地投資方式建廠,2001年開始小規模的并購。松下1961年開始以綠地投資方式建廠,1973年開始小規模并購。(3)并購規模從小到大,海爾2005年嘗試大規模并購,但最終退出,至今未發生大規模并購。松下1973年開始小規模并購,于1990年采取大規模并購(收購MCA)。
在存在漸進跨國經營共性的同時,海爾與松下在以下兩個方面卻表現不一,呈現出中日企業的差別:(1)首次建廠到首建R&D機構,松下1961年首次建廠,1976年首建R&D機構,至1997年共建R&D機構14個,人員達300多人。海爾1996年首次建廠,隨后建立D&D(設計和研發)機構,至今建成9個。松下的R&D機構每個平均20幾人,很多也是信息情報搜集,所以兩者有差距但差距不大。(2)CEO的當地化,1961年至今,松下沒有任命當地人擔任公司的CEO。海爾在1999年建美國公司時聘用美國人擔任CEO一直至今。這方面是日本跨國公司的最大軟肋,松下也不例外,究其根源是日本封閉式文化所致。
同為漸進,但海爾的時間不及松下的一半
我們說海爾與松下均為亞洲企業漸進跨國化的代表,是在定性意義上而言的。如果再深入進行定量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每種跨國經營方式的轉變,海爾所用的時間,平均而言,只是松下的一半。
從產品出口到海外首次建廠,海爾時間為6年(1990-1996),松下時間為10年(1951-1961),海爾是松下的60%;
從發展中國家建廠到發達國家建廠,海爾時間為3年(1996-1999),松下時間為7年(1961-1968),海爾是松下的43%;
從首次建廠到首次收購,海爾時間為5年(1996-2001),松下時間為12年(1961-1973),海爾是松下的42%;
從小規模并購到大規模并購,海爾剛進入操作期,松下的時間為17年(1973-1990)。
這種時間上的差別說明:海爾作為后來者是一個優秀的學生。松下在日本跨國公司中是一個很優秀的公司,海爾在跨國化進程中公開宣稱以日本企業為師,在實踐中海爾能明顯超過老師,說明海爾學習優秀。
2009年,海爾大規模并購?
在2005年5月,張瑞敏還堅持以綠地投資為主的漸進跨國化方式。但隨后媒體傳出海爾集團收購美國美泰克公司的報道,最后海爾集團退出該項收購。這種狀況的確值得人們深思: 海爾集團跨國經營戰略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在明確表述以綠地投資為主之后又傳出大規模并購的消息?為什么參與并購又最后退出呢?
我們認為,在當今全球化時代,跨國并購是企業成長為跨國公司的重要方式。中國企業也不例外,海爾集團也不可能例外。但是,跨國并購本身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企業中像聯想集團那樣肯定屬于例外。而從小規模并購逐漸走向大規模并購將是普遍現象。海爾集團采取大規模并購只是時間問題。假如根據上述“海爾時間是松下時間的一半”來判斷,海爾集團的大規模并購將發生在2009年左右?!當然,這只能是一種“猜測”,海爾集團未來到底會發生什么,也許張瑞敏心里很清楚,我們只好軾目以待。(作者康榮平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柯銀斌為北京三方企業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