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創業投資環境只能算鄉間土路,在鄉間土路上馬車比奔馳跑得更有效率。”單祥雙用一個最簡單的比喻總結了中科招商創業投資管理公司能成為本土VC(風險投資)領跑者的原因。坐在一間典型中式風格的辦公室里,38歲的單看上去沉靜但是相當有棱角,他的身上同時混合著學者、商人和官員的不同氣質。
在過去5年中,這個貌不驚人的中年男子和他執掌的這家沒有任何官方血統、也沒有“洋”光環的本土創投公司迅速贏得了整個中國創投業的尊敬。項目平均收益率超過20%,無一虧本,到今年年底中科招商管理的資金規模將突破100億元,這樣的業績即使對于經驗老到的外資創投也殊為不易。
作為中科招商的創始人、總裁,單祥雙與他的管理團隊在中科招商持股49%,而單本人幾乎占了24%的股份。從公務員到證券公司經理再到風險投資家,單坦言他最享受的還是最后一個職業。在美國,風險投資家的另一個綽號是“Good Story Teller”(會講故事的人),而單描述的中科招商的故事是:三年內管理的基金規模超過500億,五年內管理基金年均凈資產收益率超過30%,十年內成為國際大型投資管理機構。單祥雙堅定地聲稱:“中科招商將是中國的巴菲特。”
這的確是令人吃驚的速度。但單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變形創投
單祥雙起步于中國創投業最富激情的年代,中科招商一直被視為本土創投公司的領跑者,也一直被視為本土創投公司挺過寒冬的樣本。但事實上,中科招商的成功恰恰在于他走了一條不同于創投公司的道路。
“中科招商應該可以說是本土直接投資基金起步最早的公司。”單說。
單1988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會計系,此后分配到國家教委工作,3年后調任交通部,并很快成為最年輕的處級干部。在這個崗位上做了7年之后,單辭職南下來到深圳國通證券公司任交通行業經理。不久,單祥雙策劃組織了“中國交通產業投融資專家委員會”,并出任首任秘書長。
2000年上半年,正是資本市場和網絡經濟最熱的時候。國內一直沸沸揚揚地呼吁創業板推出,國際上納斯達克指數也達到顛峰,資本市場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很多熱錢向創業投資涌流。
33歲的單祥雙看準了這一時機,說服委員會的幾家上市公司企業成員,2000年5月,以招商銀行、國通證券為依托,注冊資本3.35億元人民幣的21世紀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成立,這是當時最大的民間創業投資機構。
然后由于體制原因,該公司成立后,并沒有按照單祥雙的設想前行。四個月后,單決定離開自己親手締造的第一個企業。他決定閉門反思。
“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加班加點到凌晨一兩點鐘寫了一份30萬字的研究報告——《資本市場與高科技產業發展》。”
單祥雙得出的結論是做堅定的直接投資基金的推動者。他認為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中小企業要發展,最有效的資本支持就是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和重組并購基金,換句話說,直接投資基金是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發展乃至產業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金融工具。與證券市場相比,直接投資市場是理性市場,需要構建理性的投資原則、投資策略和投資標準。
如何設立一個直接投資基金的管理公司?國際上普遍采取有限合伙人制度。但是單很快明白,把國外的有限合伙制完全照搬到中國是行不通的。像國外那樣,成立管理公司,然后去融資,讓出資人委托管理公司管理資金很困難,因為中國的誠信基礎很差。而且,中國風險投資剛起步,許多人都沒有成熟的行業經驗,沒有完備的制度安排,也缺乏相應的業績積累。這樣情況下,單純的合伙人很難取得出資人的信任。不過,有限合伙人制度可以很好的把管理人的利益和基金股東的利益結合在一起,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也規避了道德風險。
中科招商做了改良,設計了機構股東和個人股東相結合的模式。中遠集團、招商局集團、樂凱集團等大企業作為管理公司的控股股東,持股51%。其他集體和團隊持股49%。中科招商募集到的資金以基金形式運作,在收益分配上,80%的收益歸基金注資人,20%的收益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之后,這20%的收益中的30%獎勵給合伙人,其余部分再在公司內部分配。
當國內一些創業投資公司紛紛出現問題的時候, 中科招商2003年所管理基金的凈資產利潤率達到16%,股東現金分紅率10%;2004年凈資產利潤率達到23.8%,股東現金分紅率達到15%。現在,聯想創投、山東創投等國內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也開始效仿中科招商的模式。
中國式智慧
中科招商起步就遇到行業冬天。
與2000年創業投資機構一年激增上百家相比,創業投資2001年陷入低迷。納斯達克大跌,國內創業板遙遙無期,一些創投公司轉而將資金投入到二級市場,隨著主板市場持續下跌,大批創投公司陷入窘境。
單的冷靜使中科招商沒有遭遇二級市場覆滅。“我對炒股票不感興趣。目前的股票市場不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礎上,就是扔銅錢猜正反面一樣,和賭大小沒什么差別,這種操作思路會讓我覺得命運不是我自己在左右。”
中科招商的投資顯得穩健和理性。在本土創投公司照搬國際經驗,蜂擁投資種子期項目,投資高科技企業的時候,中科招商一開始就確立了理性的投資原則——投資中后期的較為成熟的企業。2002年9月投資廣州杰賽,2003年4月投資先鋒軟件,6月投資的三北種業,2004年投資的數碼視訊、同濟同捷等都有著良好收益。迄今為止,中科招商的近20個項目中一共只有3個項目沒成功,但是也收回了本金。
“中國的情況是不同的,國外市場發展了幾十年,資本基本供給充足,樹上的紅蘋果摘完了,只剩下很少的青蘋果,都該種蘋果樹了,所以創投去投資種子期的項目。而中國的蘋果樹上掛滿了紅蘋果,壓彎了枝頭,無人去摘,這時去摘青蘋果得不償失。” 這是單自創的“蘋果理論”。
單同時把傳統產業作為投資重點。因為,很多高新投資要依靠海外上市退出,而站在世界的角度上來說,高新技術企業不是中國的比較優勢,傳統行業才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制造業,農業。
在中科招商,投資原則有非常量化的標準:所有項目的收益率超過20%,項目持股比例超過20%。兩個標準的制定是中科招商在考察市場的基礎上劃定的。因為當時證券公司委托理財的收益率為10%左右,作為職業投資管理公司,收益率要高出這個標準才能贏得客戶,而且一個好的項目賣出的時候,一般會有5倍的市盈率,也就是20%左右的收益率。而20%的項目持股比例,則主要是考慮到中科招商對項目的話語權和風險控制,并且持股20%,做財務報表時,收益可以并表處理。

盡管考慮得非常周密,單祥雙承認在投資中還有很多潛藏的風險。例如,三個沒有成功的項目之一是甘肅蘭新的股份制改造,中科招商作為發起人股東投資進去,項目本身不錯,但是沒想到遭遇了該公司的內部斗爭。該公司在甘肅天水的一塊質量較好的資產,在股改時已經合并到股份制公司來了,但是由于天水工人罷工,這個在法律上合并生效的公司實際上未能真正合并到甘肅蘭新,影響了生產經營。
在單看來,在中國做直接投資,需要的不是資金的規模,而是智慧。這也是2004年以前,外資創投公司在中國交學費的原因。華平創業收購哈藥股份的交易更是顯示了外資在這些交易中的失措,除了陷入不相關的金融丑聞,交易還因部分股權在正在清算的南方證券而受阻。
單的投資要訣是:絕不冒風險賺錢,而是成功地規避風險獲利。投資前,中科招商會和被投資方簽定誠信協議,一旦發現財務報表虛假,立刻撤資。“外資最大的弱點是對中國國情缺乏深刻的了解,外資私人股權投資公司要想在中國大發展,必須依靠中國的管理團隊。”單說。
咖啡豆計劃
單正在學習英文。在他看來,國際化很可能是中科招商的下一步。
不久前,單應美國亞洲協會邀請,和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總裁黃光裕一同去美國考察,在蘭德公司他專門和研究人員交流了直接投資基金在中國的發展。蘭德公司的研究員對比美國直接投資基金和GDP的比例,推算出中國直接投資基金未來十年將突破5000億元。
單在“國退民進”的大潮中看到了機會。
中科招商將推出100億規模國企改制基金。這只將于年底前推出的基金中,70%是國內資本,30%將來自海外資金。單的嗅覺是靈敏的,去年以來,大批外資私人股權投資公司把目光聚焦在中國國企改制項目上,這是一個淘金圣地。按照單的計劃,100億的國企改制基金只是首期,如果效果好還會續發。基金投資者的門檻為5億元,擬投資項目為1億元規模。據了解,現在還沒正式進入募資階段,有投資意向的投資人就已經很多。
“我們以前所做的國企改制項目都有比其他項目更高的收益率,高的項目可達收益率50%。不過國企改制項目就像河豚,味道鮮美但是有毒,好吃不好做……”單祥雙說。
單其實是個富有爭議的人物,愛之者覺得他長袖善舞、精明能干,憎之者則認為單的長處不過是善于編織關系,中科招商的管理、投資水平未見多高。但無論愛之、恨之者都不得不承認,單為中科招商整合了巨大的資源,構建了強大的事業平臺。單相信這個世界不缺錢,不缺資源,缺乏的只是整合資源的智慧。
國企改制項目的推行,始于單與國資委的合作。目前,中科招商和國資委的關于國企改制與產業基金的課題的報告即將出爐,這項課題的總顧問是國資委副主任邵寧。
而單正在為國企改制基金搭建更大的平臺。由于國內退出方式不暢,中科招商的項目退出方式以股權轉讓和境外IPO為多。中科招商在洛杉機設立了美國總部,在這個總部聚集了一些包括來自美林證券的頂尖的投行人士和企業并購專家。而單即將開始的計劃是類似的國際總部要陸續推廣到很多國家。這將給即將開始推廣的國企改制項目提供國際并購、海外上市等諸多機會。
這就是單即將要推廣的中科招商咖啡豆計劃。據說咖啡豆計劃的創意來自他在美國星巴克喝咖啡的靈感。
在美國的一家星巴克內,一個朋友給單講起星巴克發家的歷史。在當年咖啡屋競爭激烈的時候,星巴克的起步充滿了智慧。星巴克的推廣不是依靠鋪天蓋地的營銷廣告,而是不聲不響地以不同的公司名義壟斷了上游資源——咖啡豆,等競爭對手和農場主明白過來的時候,人們發現,喝咖啡要到星巴克,買上好的咖啡豆也要來星巴克。
中科招商的咖啡豆就是項目承攬能力。單正在大規模延攬人才,核心思路是人才推動發展。中科招商的行業投資總監名單足以令市場大吃一驚。一些資源豐厚的人士正在陸續進入中科招商。
事實上,中科招商的機遇亦來自于直接投資基金的機遇,學者們已經開始呼吁現在是在中國發展直接投資基金的時候了。而此刻,外資私人股權投資公司正在涌入,從2004年下半年,一些外資私人股權投資公司開始有漂亮的項目出爐,他們也開始積極尋求與本土創投公司聯袂或者尋找有實力經驗的中國管理團隊。
“作為創始人,我對中科招商有很深的情結,中科招商不會被外資并購,外資私人股權投資公司如果聰明,應該把資金交給中科招商來管理。”說話時,單祥雙帶著他自己承認的頑固的自信。(助理記者陳樂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