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國銀行在京宣布,蘇格蘭皇家銀行將出資總計31億美元,購入中國銀行10%的股權。
這家歐洲第二大、全球第六大的世界知名銀團由此真正走入了中國輿論的視野。盡管蘇格蘭皇家銀行在華設立代表處已經多年,卻并無實質性業務。
無獨有偶,對于中國銀行業而言,建行最主要的戰略投資者美洲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有著異常相似的特點:在全美國擁有5800家分行及逾1.6萬部自動柜員機的美洲銀行是美國第二大銀行,它早在1981年就在華設立了代表處,甚至早于花旗銀行(花旗銀行1984年重返中國),卻直到2004年才設立上海分行,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它如蘇格蘭皇家銀行一樣陌生。
相較于匯豐、荷蘭銀行、瑞銀集團這些早已大力布局中國的國際大銀行集團,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美洲銀行代表著中國銀行業的新進入者。值得關注的是,它們最近的發力使得中國銀行業的中外合作格局出現了頗為有趣的一幕——匯豐、荷蘭銀行等先期進入中國、并且進入快速擴張期的外資金融機構,紛紛選擇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作為合作伙伴,而后來者則選擇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聯姻。如果就各家銀行在華知名度而言,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造就了若干“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
事實上,無論是建行還是中行,最初寄予厚望的合作伙伴都是匯豐、花旗、渣打這些在華享譽多年的外資銀行。然而這些在華浸潤多年,對中國金融業已經相當了解的外資巨頭們對四大銀行的興趣顯然并不強烈。除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繁冗的架構,令他們不安的還有四大行的財務狀況。1999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以賬面價格收購了四大銀行的1.4萬億元不良資產,但短短幾年,過去未剝離的不良資產加上新增不良資產,又在四大銀行體系內形成2萬億的包袱。如果四大行依靠自身的盈利逐年消化不良資產,這個消化過程恐怕要達10年之久。
“外資銀行對四大銀行的冷淡還在于他們明白:即使參股,也未必能夠在四大國有銀行取得足夠的話語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有非商業任務的,例如現在報給央行的那些關系到國家政策的統計數字都來自四大行,這些是國家核心機密,四大行不可能實現完全商業化改制。”建行一位人士說。
中行一位研究人士亦認為,對于四大行這樣結構復雜、腐敗丑聞頻出的銀行來說,外資借由參股完成其市場化改造絕非易事。
自從今年4月有關投資談判的消息傳出后,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股票已比富時英國銀行類股指數(FTSE UK Banks Sector)落后了3%左右。投資者還擔心蘇格蘭皇家銀行的投資可能會變成一個沒有底的承諾,為幫助這個笨重的合作伙伴及維持股權比例不得不不斷追加投資。
投資者的擔心不無道理,外資金融機構的中國式碰壁此前已有上演。摩根士丹利曾作為“惟一特批合資進入中國”的外資投行進入中金公司。但投資10年,摩根士丹利仍未取得其在中金的話語權。而隨著投資中國金融業要秉持非競爭性原則這一帶有排他色彩的取向逐步明晰,摩根士丹利進退維谷。
不過,美洲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也有自己的算盤,這兩家銀行在海外投資很少,海外擴張都是其近期才開始的計劃。建行、中行眾多的網點和分支機構,加上在其中國的品牌、政治影響力,的確是一條進入中國市場的獨特途徑。而中國的信用卡、消費信貸和資產管理等業務仍處在襁褓期,如此巨大的誘惑的確很難抗拒。
“這筆交易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對于蘇格蘭皇家銀行CEO弗雷德·顧得溫(Fred Goodwin)而言,這正是其亞洲戰略的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家歐洲第二大銀行還只是一家區域性銀行,它在亞洲的利潤不足公司總利潤的1%。而現在,顧得溫正準備帶領蘇格蘭皇家銀行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