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也許已經度過了硬商品需求的高峰增長期,但未來的需求增長依舊會保持強勢
對于投資者來說,關鍵要意識到,中國也許已經度過了商品需求的高峰增長期,但未來的需求增長依舊會保持強勢。中國需求仍會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將繼續驅使大多數主要商品全球需求量的增長。投資者要關注未來五年商品的價格,就要關注供給的多少。
有若干原因使人相信,本專欄上期提到的商品消費增長高峰剛剛過去。首先,數字就可以給出答案:過去幾年增長率居高不下,現已幾乎不可能持續以更高速度發展。例如,去年中國石油消費增長了15%,在10年內翻了一番;鋼鐵消費從1999年到2003年翻了一番;與電力建設相關的銅消費量過去4年增長了122%;鋁的消費過去4年增長了60%。
第二,消費增長會受制于有限的進口原材料供應。中國的商品消費大大依賴進口,其中包括幾乎一半的鐵礦石和氧化鋁,41%的石油,以及1/3的鎳和銅。很多情況下,進口受到并不充裕的全球市場供應量的限制,商品庫存達到或接近創紀錄的最低點。而且,中國擴張其全球運輸份額的能力既受限于物理因素(船舶數量和港口設備),也受限于礦業公司的發展規劃和供應商對世界其他地方消費者的長期承諾。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大陸增長中的物理限制。電力短缺導致去年夏季和2005年初的大面積停電,限制了鋼鐵和鋁的產量增長,也限制了消費鋼鐵和鋁的工業生產活動。在去年導致至少25%貨物運輸需求得不到滿足的鐵路網絡瓶頸,使得鐵礦石、銅、鋁難以從港口運往工廠,制成品的運輸成本也隨之提高。
我們預期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長會繼續有所放緩。我們估計,2003年真正的GDP增長率是11%到12%,去年降低至9%到10%,預測2005年GDP增長率是8%到9%,并將以7-9%的速度持續到2010年。增長率的適度減緩主要由于前述物理限制,而非北京方面在努力降低增長率,或大量限制投資。
但是需要投資者注意的是:中國商品需求在未來幾年里會繼續快速增長——比如石油、天然氣、鐵礦石及大多數賤金屬會以兩位數增長。中國會繼續驅動這些商品全球需求的增長,直到本世紀20年代。
為什么經濟增長和商品需求會保持強勢?我們先來提供幾個宏觀驅動因素以解釋:為什么我們認為中國在未來幾年里可持續保持7-9%的GDP年均增長率。認為中國依賴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的觀點已過時。去年凈出口僅相當于GDP的2%。國內消費也迅猛增長,去年的零售額比出口總額多10%。外國直接投資帶動了技術和管理的轉移,卻只占中國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7%,比1995年的20%大大下降。
驅使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國內需求和政府投資。中國經濟被看作是大陸經濟,不易受到市場低迷的影響,也不會對其他經濟構成威脅。中國占據了大部分的亞洲出口增長,與發展中國家維持貿易逆差,很明顯,中國的經濟擴張對世界來說并不是一場“零和游戲”。國內需求在中國經濟改革中加速。當我1980年第一次來中國時,還沒有一家私營企業。時至今日,私營經濟已占據了GDP的2/3,并創造了75%的新增就業機會。國有企業勞動力已顯著縮減,五年內有3千萬職工下崗,相當于解雇了英國全部勞動力。
快速的城市化以及近年來商品房市場的形成刺激了建筑業的繁榮。幾乎所有的中國城市居民都擁有自己的住宅,但由于商品房銷售從1998年才開始,3/4以上的居民還住在狹小低劣的舊居里。這促使一部分人購買更好的住房。為了支持政府的城市化政策,有必要建設大量的新居,這會導致在未來5年里,每年有大約1500萬人加入到城市人口中。新居需要新的設備,從空調到冰箱,要樣樣俱全。所有這些都需要鋼、銅、鋁和電。
城市財富在穩步增長,這又會推動消費。從全國來看,城市人均收入從1990年到1995年增長近兩倍,從1995年到1999年增長了47%,從2000年到2004年增長了50%。全國人均收入達到1135美元。我們還目睹了城市中產階級的涌現,它包含了5到6千萬的城市家庭。雖然這只占中國人口極微小的比例,但這一群體正在迅速增長,已構成與日本大小相當的市場。
快速增長的收入已轉化為快速增長的零售,2003年全國是9%,2004年為10%。2005年,在長達一周的春節假期中,與去年同期相比16%的銷售增長反映出高水平的消費者信心。
盡管有人聲稱,北京擔心固定資產投資“過熱”,正努力大量削減投資,但固定資產投資在未來幾年里還將繼續高速發展。中國政府相信GDP年均9%的增長率是可持續的,并且懂得,目前城市失業率已至約8%,在必須每年增加1000萬工作機會以滿足新增勞動力需求的情況下,低于這一增長率的發展會導致領導層面臨嚴峻的社會壓力。
(作者為里昂證券亞太區市場中國策略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