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不再單純是員工與領導之間的簡單關系,而應該是企業價值取向、勞資關系定位和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盎司的忠誠相當于一磅重的智慧”,阿爾伯特·哈伯德——《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作者如是說。“忠誠”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是遠古還是現代,甚至在未來都是極為推崇遵奉的美德。一部《三國演義》,關云長掛印封金,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忠心不事二主。忠義慨然沖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關羽終于成了神,成了“關帝爺”。從大城市到小鄉村,甚至窮鄉僻壤,都能找到一個“關帝廟”。到了今天,關大人更是了得,大大小小的商店、貨鋪,還有餐廳、K場都供起“關帝爺”,“關帝爺”已成了“財神爺”。于是有云:“一兩忠誠相當于千兩黃金。”
我覺得忠誠是無價的,無法定價;但忠誠不是單向的,更不是盲目的。《把信送給加西亞》講述的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故事。這篇短文已發印了八億多份, 幾乎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有譯本:美國和西班牙戰爭爆發后,美國總統必須盡快跟身在古巴叢林中的西班牙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系。但沒有人知道加西亞所在的地點,所以無法帶信給他。有人對總統說:“有一個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 當美國總統把那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羅文時,羅文連一聲“他在哪里?”都沒問,就把信裝在油紙袋里,封好,掛在胸口,立刻行動。三星期后,徒步走進危機四伏的叢林,把那封信交到了加西亞的手中。忠誠敬業的羅文是每一個老板夢寐以求的伙計。羅文的“絕對服從”是戰爭時軍人“絕對的紀律”。可是在當代自由開放的企業國度里,恐怕已經沒有羅文的存在了。因為他們、你們、我們都會問“為什么?”
劉備在長坂坡摔阿斗時大呼“險些損我一員大將”使趙云感激涕零,終生效忠。這出劉備“動之以情”的經典,已很難感動現代的趙云。受劉備“折之以禮”三顧而出的諸葛,誓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此丹青名句,已是絕響。多少現代諸葛,在少主無能的現實下,早已另謀高就,或是另起爐灶,這已是理所當然。多少過去共同打天下的伙伴、同志,甚至兄弟、夫妻,如今各分東西,擂臺相對以至反目成仇,多數是起因于價值取向的改變,關系定位的轉移以及忠誠詮釋的進化。
員工對企業而言,關系常常定義在“領導”和“被領導”之間,也就是“老板”與“伙計”的關系。最高層領導對于一線員工績效的影響并不大,但是員工與直接領導的關系卻是績效的關鍵。但是企業的任何一級“老板”何嘗不是另一個“老板”的“伙計”呢?因此,忠誠不再單純是員工與領導之間的簡單關系,而應該是企業價值取向、勞資關系定位和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
在進入全球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置身于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之中,任何一個公司如果認為可以提供員工終身的工作保證,那是絕對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只有滿意的客戶,才能給員工提供工作的保證,絕不是公司或企業。過去員工認為只要按時上班努力工作,企業就應當照顧員工一生的傳統“忠誠”的理解基礎已經開始動搖和瓦解。對于任何一個有競爭力的成功企業,員工與企業之間必須建立起新的“忠誠”的“心靈契約”,并且使其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
員工需要思考自己所執著追求的事業及具有的優勢,選擇和參加與自己價值觀相吻合的企業。并且在工作崗位上努力上進,不斷創新,盡心盡力去追求屬于企業同時也是屬于自己的目標,這就是員工對于企業的“忠誠”。企業為員工提供最好的培訓,提供個人成長和增進專業技能的機遇,提供最適合的用武之地和發展空間,公正分享企業贏利的薪金福利待遇,以及盡一切努力提升員工擁有“終身就業能力”。當然企業必須永遠追求及保留最優秀的合適人才,而不是保證每一個員工都能在企業“終身就業”。這才是企業對于員工的“忠誠”。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難求” 。而 “ 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先”, 切記“論才則必以德為本 ”。 所以對于個別完全不認同或不符合企業價值觀的員工,企業不需要浪費資源去教育等待,期盼會有根本的改變,應當采取果斷的措施讓他離開;對于表現平凡,難以適應更高挑戰的員工,企業應及早給予有序、有目的的培訓,推動改進,或做其他的工作的調度。對于有品德又具有能力的員工,要不拘一格地提拔到重要的崗位,不須論資排輩。古人說“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當今企業里、職業場中并不是“小人”遍地,更不是“君子”難求。
“忠誠”是德的重要主體。企業的用人及員工的敬業是有原則、有前提和有選擇的。“忠誠”依舊無價,只是如今已有了“與時俱進”的新定義,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