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中年轉身
將劉德華視之為天下無敵,實在不敢恭維。江湖行走,總會遭遇到“人在屋檐下”的情境,劉德華自己最明了其中究竟。但如果說他是某種香港精神的象征,至少在意涵上,應該比周星馳的一時無兩,更接近客觀實際。
劉德華的演藝事業橫跨影視,流行音樂,持續二十多年而不墜,至今依然在不斷努力經營人生不同階段的事業平臺。他的確是帥哥,但和絕大多數香港人一樣,劉德華其實是不敢怠惰,不能怠惰,不可怠惰“勞碌命”的典型。
劉德華自稱“只喜歡做第二”,或許是一種自嘲,或許是一種境界。因為總是無法攀上事業的巔峰,所以他只能不斷在第二的位置上,朝著第一的方向奮力前行。
劉德華的中年轉身,其實才是他人生最精彩的部分,一個演藝人員,在步入不惑之后,仍有各種挑戰和機遇,以及隨之而來的成就,如此亮麗的轉身,夫復何求!
楊錦麟 (鳳凰衛視)
學華仔般堅持
離開天津那家報社已有半年時間,不過和一直帶我的那位大哥常常保持誠懇的聯系。那天,他說他現在側重于做體育人物,所以一直在尋找好一點的人物報刊來吸取一點經驗。
我問他現在看什么雜志,他說手上正好買了一本《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是劉德華。我想應該是華仔滄桑而堅定的模樣讓他未做多少猶豫,就直接掏了腰包。
不說這個外型優雅的男人在歌唱方面是否如張學友那般老道,但是堅持唱,堅持誠懇地唱,這是華仔招人憐愛的地方。
確切地說,華仔身上那種對事業的執著令人著迷,這種著迷往往是不分性別的。而且劉德華讓人感到奇怪的一個地方,就是這個人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中的形象很干凈。這非常不易。看過這期有關華仔的報道,感覺華仔是一個注定成大氣候的人,其命門就是沒有明顯的性格缺陷。
選擇閱讀《南方人物周刊》,一開始出于對南方周末品牌的一種天然信任,看過之后,也覺得它對得起南方周末那塊金字招牌。它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路子,堅持自己的方向和風格,這很重要,它應該是這份雜志以后的命運。
方李敏(北京)
“上流社會”的“傲慢與偏見”
天涯社區有個帖子叫《易燁卿,一位高貴得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這個號稱“行走論壇,此帖獨尊”的超強貼,說的是兩個主角“北緯67度3分”和“易燁卿”的爭富斗狠,由此我也算見識到了上流社會的“傲慢與偏見”。
不說這位“高貴”的“易燁卿”何等的厚顏無恥,她不僅聲稱“人是分三六九等、高低貴賤”,而且撰文數篇,表達自己對農民、民工、外地人、乞丐的鄙夷;就是那個與她斗嘴的“北緯67度3分”,其實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始終都是站在“上流社會”的角度來維護所謂“上流社會”的尊嚴。他的出發點似乎是“我們才是真正的上流社會,我們不歧視人”。
在他們的對罵中,除了“上流社會的美好生活”溢于言表外,沒有半點人文情懷。所謂的“反歧視”,只不過是這場“比富”戰中的一個標簽而已。
由這個帖子,以及這個帖子的當事人,我也真正看到了奧斯丁筆下的“貴族紳士”是什么樣子的,傲慢、自以為是、心存偏見、以自我為中心。
彭興庭(南昌)
牢里出來還是富豪
大興煤礦123名遇難礦工每人用生命換來了20萬賠償金,合計是2460萬。換言之,黑心礦主用區區2000多萬就“買”走了123條年輕的生命——比一套高級點的煤礦安全設施還要便宜許多! 還記得黑心礦主曾云高,聲稱要拿出3億元來“擺平”事故的新聞吧?現在看來,他所需要付出的“費用”,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也許有人會說,曾云高不是被抓起來了嗎?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不是說要讓他“傾家蕩產”嗎?然而從眼下事實來看,做到這一點似乎很難。《刑法》對事故犯罪的追究,確定的標準最多判有期徒刑3到7年;《安全生產法》規定,對違法行為的罰款最多不超過20萬元(曾云高半天的收入);而《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規定,未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擅自進行生產的,責令停止生產,沒收違法所得,并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要想“沒收”,到時候在法庭上肯定有得一辯。因為當地默許了他的“無證開采”,十年積聚億萬財富的曾云高,大有可能坐完7年牢回來,依然是個超級大富翁!
止凡(杭州)
千億政府采購一半打水漂
據報道,2004年政府采購的整體規模已經超過千億元,但因大材小用造成的浪費就占了近一半,加重了財政負擔。
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公地效應理論。說的是在一片公共草地上,草場是公有的,而羊群是個人的,每個牧民都想多賺錢,于是無節制地增加牧羊的數量,結果草地很快就因過度放牧而成了不毛之地。
將公地效應的理論套用到政府采購所造成的巨大浪費事實中,那么顯而易見的是,數額達到千億的財政支出就是那片公共草地,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管與合理使用,如果每個單位都考慮采購什么樣的公務用品才好看,而不是考慮買什么樣的物品才實用,那么,恐怕這片“草地”再大,也會被揮霍一空。
如此看來,在政府采購這塊公共草地上,除了財政部門的監管之外,還需設立專門審計機構,對政府的每一項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時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目標,進行嚴格甚至可以說是苛刻的監控,力爭讓國家在政府采購上的龐大支出的每一分錢,都是名副其實的。
也只有當采購者及采購方樹立了政府財政支出的每一分錢,都來自于納稅人的血汗錢,只有當他們樹立起浪費即腐敗的理念,政府采購中的公地效應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瀚海風(沈陽)
副部長為何聲明“要退了”?
在8月29日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點名批評了執行助學貸款政策不力的8個省(市、自治區),同時對一些地方教育投資不足予以痛斥。在此過程中,張副部長聲明說:反正我也要退(休)了。
張保慶情不自禁地即席發言,盡顯“個性部長”之本色,一個個“訓斥”連珠炮似地打向地方政府、高校和銀行,使發布會突然“轉向”。他在打破官場“潛規則”的同時,自然也得罪了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官員。
張保慶當然懂得這些“潛規則”,也清楚破壞這些規則就會得罪一些人,影響今后的仕途。可見,他聲明自己“要退了”,就是告訴在場的記者:我之所以敢于講真話、直話,原因是我不怕得罪人;我之所以不怕得罪人,是因為我“反正要退了”,沒有機會再升遷了。
由此看來,張保慶所言“要退了”,是對自己直率言論的一種補充說明和對官場“潛規則”的不滿,同時也是一種無奈:官員要等到“要退了”的時候才敢講敢說。官員對社會問題和政府失誤的指責和批評需要等到“反正要退了”,這是正直者的不幸,更是社會的悲哀。
彭聯聯(長沙)
我所知道的農村師資
父親是一位農村老師,51歲,工資大約830元,平均每個月扣除捐款和一些亂七八糟的培訓費用以外,還能拿到750元左右。暑假他打電話過來說,鄉教辦要他去教六年級,壓力比較大。我說,你都五十多歲了,高年級應該給那些小伙子去教。父親說,他在鄉里面所有老師中,算是“年輕力壯”的了。
父親每天騎自行車去學校上課,要一個半小時。我希望父親能夠調到鄰村近點的學校教書,父親對我說,鄰村的學校全是55歲以上的老教師,要么就是身體比較虛弱的,他完全沒有資格。
有個男孩子,生于1982年,跟我父親是同事,工資630元。現在要找女朋友了,我父親給他介紹了一個打工妹。女孩子在珠海,1500元一個月,包吃住,除了個人零用外,每個月還能寄回錢。后來一問原來他們還是初中同學。那個女孩聽說他的工資只有630元,很驚訝,頭也不回地走了。
我所知道的農村師資,有兩個趨勢,一個是老齡化,幾乎所有的師資力量都是以前“民辦轉公辦”過來的那部分“赤腳老師”。從正規師范院校分配過來的,已經沒有了。另一個趨勢是男性化,我想,沒有女孩子能夠不管刮風下雨堅持每天騎一個半小時的自行車去上課的。
蕭坊(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