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海青浦福壽園公墓鄧麗君衣冠冢前,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鄧麗君中國歌友會的會員。
上午還飄著蒙蒙細雨,到中午的時候,天空出現了奇跡般的變化,陽光普照。
“看來,鄧麗君小姐看到大家到來,很高興,也顯靈了。”臺灣著名節目主持人林光寧的趣語引起了人群中的笑聲。
專程從深圳趕來的于加林是鄧麗君大陸歌友會的副會長,“鄧小姐的歌聲伴隨我長大,”加林說,鄧麗君的墓地在臺灣金寶山,我們無法去墓地為鄧麗君祭祀,感到有些遺憾。不過能夠到紀念像前寄托哀思之情,也已經非常開心了,要知道,上海是鄧麗君生前最向往的地方。
“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鄧麗君小姐的紀念像坐落在如此美麗的地方。”加林說,這里與他小時候學校組織掃墓時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完全不同。雖然小時候對于死亡似懂非懂,但是在陵園里,仍然會感到肅穆而壓抑,而在各類影視、文學作品中,墓地似乎總是縈繞著陰森、恐怖的氣氛。
不過,有“人生后花園”之稱的福壽園使他們感覺如同到了公園,人工湖、芳草連天、現代式樣的建筑……2004年,經過有關部門批準,福壽園被正式納入了“上海一日游”的景點。據工作人員說,有一位年長的菲律賓華僑來過這里之后,深有感觸地說,“真希望在這里挖個坑,我想回老家了。”
中國殯葬協會公墓委員會主任、上海福壽園(集團)公司總經理王計生說,“現代意義上的公墓已經完全改變了傳統的含義,成為符合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與民眾物質生活水平和風俗相適應,同時融人文化藝術和園林景觀的一種人文紀念的殯葬形式。”
著名政治活動家章士釗、電影藝術家程之、上海市原市長曹荻秋、徒步探險家余純順、電影表演藝術家阮玲玉、《死亡日記》作者陸幼青……在建立濃縮上海近現代歷史的“人文紀念公園”的理念下,目前,已經有300多位近現代各界名人精英陸續“定居”福壽園。
漫步在這里,不經意便能“碰到”一位知名人物,精美的雕塑后面,積淀的是一段段謎一般的傳奇。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有關生死的命題,從來都是哲學、宗教追問不休的問題。一種并非笑談的說法是,因為探究生命,所以產生了哲學,因為害怕死亡,所以有了宗教。
從產房到墓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軌跡。不過,在傳統中華中,死亡是一個諱莫如深的禁區,替代詞語的發達是不熟悉中華文化的人難以想像的,甚至于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都有專用稱謂,而文學作品又著力于渲染美好的“化蝶”、“羽化”,很少有直面死亡的描述。
科學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年齡對于“死亡”有不同的認知。如何面對死亡,如何進行“死亡教育”在國外早已經貫穿在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歷程中,非常成熟。而在中國,還剛剛處在起步的階段,前不久,媒體曾經爆出,海南某中學組織中學生到火葬場參觀,引發了“是教育還是折磨”的討論。
隨著未成年人自殺等漠視生命的事件屢屢發生,“死亡教育”正在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融合了人文紀念與死亡追思于一身的公墓或許是進行教育的最佳場所。
和諧社會以人為本,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站,對于人生中的每個環節都認真對待,既是對生命的熱愛,也是對生命的尊重。王計生說,“園林化”的公墓在上世紀末開始推出時,曾經飽受爭議,而現在,這在各地的公墓建設中已經是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