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真正的敵人不是兄弟彼此,而是束縛了中國數百年的落后和貧窮”
5月12日下午5時45分,北京飯店親民黨新聞發布會現場忽然一陣騷動,數十名記者涌向大門邊,從一位親民黨工作人員手中爭搶剛剛印出的“會談公報”。
此時,主席臺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正在細致地解讀這份在兩黨和兩岸關系歷史上都將烙下印記的重要文件。他身后橘色的大背景板上,“搭橋之旅”幾個大字相當醒目。
最大的收獲是與胡錦濤會談
在一個小時的新聞發布會上,宋楚瑜用了20分鐘時間,如同大課串講一般,帶領媒體通讀不到2000字的“會談公報”。他著力強調著其中的一些新亮點——與“九二共識”同意的新名詞“兩岸一中”,“只要臺灣沒有朝向‘臺獨’發展的任何可能性,才能有效避免臺海軍事沖突”;促進兩岸協商臺灣參與WHO(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相關問題。
“請注意,是WHO,不是WHA。”他加重了語氣說,刻意凸顯著與10天前連戰“和平之旅”新聞公報的不同。
號稱“工作之旅”、期待在兩岸關系定位上有所建樹的宋楚瑜大陸行,在幾乎一天換一個城市的忙碌奔波后,終于在北京將其收獲呈現給世人。
宋楚瑜說:“此行最大的收獲是與胡錦濤總書記的會談。”
“會談公報”的六點共識,有高端的政治議題,也涉及具體的人民福祉。和“九二共識”的成文表達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大陸方面進一步簡化臺灣同胞往來大陸的人出境手續、盡快實施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標準、放寬臺灣同胞在大陸就業政策、擴大開放臺灣水果準人等。
但在新聞發布會上,親民黨“大佬”們的表情并不輕松。
就在一天前,清華大學向宋楚瑜贈送了一尊縮小復制的日晷,在這個惕厲人們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古老計時器上,銘刻著“行勝于言”的字樣。
在宣示“臺獨”不是選項、是走不通的死路之后,親民黨訪問團5月13日返回臺灣。
宋楚瑜精心謀劃、辛苦奔波的“搭橋之旅”,能否在強調“不忘根本”之后開花結果,帶來更多收獲,仍舊面臨變數。
島內的壓力已經到來。臺灣當局對于宋的大陸行從肯定、支持,轉向質疑、諷刺。陳水扁連續三次接受媒體專訪,否定連宋登陸的成果。
“九二共識”(兩岸一中)
一位臺灣記者至今仍感到驚訝,大陸行前的記者會上,在通常的問答程序結束后,情緒高漲的宋楚瑜竟然和圍攏在身邊的記者談起童年在大陸的種種情形,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喜悅與期待溢于言表。
這種不同尋常的表現,讓這位記者來了靈感,寫了篇“喜滋滋的宋楚瑜”。而宋楚瑜此行確有很高期待。
在首站西安一落地,宋楚瑜就發表講話說,我們反對“臺獨”,我們從來認為“臺獨”不是臺灣的選項。親民黨不但反對“臺獨”,反對“兩個中國”,反對“一中一臺”,更反對“兩國論”。
這種表達在此后的每一站宋都重復表明。他說,華夏一統尚未完成,兩岸的兄弟們要加油。在臺灣島內“臺獨”鬧分裂的今天,“一統”這樣的字眼相當醒目。
宋楚瑜的核心幕僚張顯耀一直是記者的追逐對象。從長沙一站起,他先行離開整個團隊,赴京與相關部門協商。
擔任親民黨政策中心主任的張顯耀表示,親民黨方面希望,在“胡宋會”上,雙方將就“九二共識”進行歷史性、完整性的厘清。
就在此時,還在莫斯科訪問的胡錦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肯定了宋楚瑜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說法,道出了對胡宋會達成成果的期待。
在5月12日“會談公報”亮相之前,“九二共識”究竟如何在雙方的會談結果中呈現,成為最大的懸念。
當13年前海協與海基會通過商談及函電往來所確認的共識,落諸會議會報,當“兩岸一中”的概念成為對堅持“九二共識”的進一步強調的時候,兩岸政治家所表現出的智慧不由讓人嘆服。
在拜會汪道涵時,宋楚瑜這樣解讀兩岸關系的和合之道:和平的“和”字是“十八口,再加一撇,就是半個‘人’”,人人都相讓一點,相互尊重’一點,才會有和平,才會合得起來。
胡錦濤則在下午的會談中說,兩岸最基本的政治互信就是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中國絕不能分裂,中華民族絕不能分裂。只要建立了這個政治基礎,兩岸中國人的事都好商量,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是,誰要搞“臺獨”,那就沒法商量。
親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就“九二共識”完成了書面確認。“會談公報”特別提到了2月24日這個關節點,希望臺灣當局能夠切實履行當日重申的“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和不通過“憲改”來進行“臺灣法理獨立”的承諾。
有專家認為,這個變化可能帶來兩岸關系的拐點。
用血脈搭橋
在南京中山陵,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著名表述連續三次出現在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祭文、題詞和演講中。
眼含淚水向中山先生塑像獻上菊花花環,宋楚瑜把“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寫在祭文中。
“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這段被視為胡錦濤親民政風宗旨所在的表述,一字不差地出現在宋楚瑜拜謁中山陵的每一個重要環節中。
聲稱為兩岸搭橋而來的宋楚瑜,刻意為雙方尋求盡可能多的交集,期望藉由這些交集打開兩岸心靈的通道,“心通則一通百通”。
5月6日,在陜西黃帝陵,輕撫5000年樹齡的黃帝手植柏,站在“人文始祖”大殿前,宋楚瑜卻顯得相當沉靜。
其核心幕僚張顯耀說,宋楚瑜第一站赴西安,不看兵馬俑而去祭拜黃帝陵,是經過精心的分析,認為這才能凸顯兩岸間歷史與文化的血源,這一事實誰也無法改變或否認。這也是處理兩岸關系時比較容易的切入點。
就在宋楚瑜發表演講的大殿前有一處碑亭,孫中山、蔣介石有關黃帝陵的祭文、題字,與毛澤東、鄧小平的祭文、題字分別鐫刻在相向而立的石碑上。毛澤東1937年寫下的祭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民族陣線,救國良方。
碑亭外還立著兩塊簇新的香港回歸紀念碑和澳門回歸紀念碑。
把訪問大陸第一站放在西安的宋楚瑜,要為兩岸尋找的“最大公約數”或許就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這句宋楚瑜在西安演講時喊出的悉心擬就的口號,成為大陸民眾最為熟知的宋氏名言,宋楚瑜一行所到之處,經常可以聽到當地民眾喊出這個朗朗上口的句子。
張顯耀說,提“中華民族”的概念就是強調不忘本,有了根本,共識就不會是問題。, 宋楚瑜還通過祭祀先祖,從家族的層面重新張揚血脈的承傳關聯。
陰郁的天幕下,湖湘子弟宋楚瑜踏著鄉間的泥土路走向暌違50多年的祖父祖母的墳墓,眼瞼低垂,盡力壓抑著激動的情緒——這樣的畫面配合著“草鞋是船爸爸是帆,遠遠的故鄉在召喚,滿懷半世紀的滄桑,驀然回首又要起航”的歌聲,盡顯著濃濃的鄉愁。
岳麓書院的行程被宋楚瑜稱作“心靈的尋根之旅”。
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教授早就從臺灣學者口中知道宋楚瑜是湖南人。朱教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宋楚瑜對于周遭的名人遺跡和歷史掌故顯得相當熟稔。講堂前的那幅寫有“是非審之于已,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的長聯,宋楚瑜說曾在蔣經國那里見過。而曾國藩之子曾紀澤的外交經歷,鼓勵他選擇了這個職業領域。
朱漢民教授對于湖湘文化有深入研究。他說,宋楚瑜身上也有典型的湖湘文化性格的基因。宋楚瑜曾說自己有“湖南騾子脾氣”,經常發飆。朱教授認為,湖湘文化在宋楚瑜身上體現出來的特點是倔強,執著,“就像曾國藩那樣屢敗屢戰”。
像在臺灣競選時客家話、閩南話、原住民語言并用一樣,在大陸的行程中,公認有語言天賦的宋楚瑜也是到哪里就說上哪里的幾句方言。在長沙的晚宴上,他甚至和親民黨訪問團的成員一起唱起歌,從“阿里山的姑娘”、“愛拼才會贏”直唱到“瀏陽河”。
“臺灣意識”
在“搭橋之旅”的前半段,宋楚瑜時時展現對中華傳統文化和鄉土隋懷的深切認同。而在上演壓軸戲的北京,這位因“外省人”身份而在臺灣政壇頗受打壓的政治家,卻提起了“臺灣意識”的敏感話題。
5月11日上午在清華大學演講時,宋楚瑜專門拿出五分之一的篇幅來談“臺灣意識”。而之前關于“臺灣經驗”的闡述也占據了相當比重。
這篇整體氣氛頗為嚴肅的演講,在談到“臺灣意識”。時更讓人難以輕松。當宋楚瑜講述著歷史上臺灣民眾蓽路藍縷。開臺建臺的悲涼艱辛時,整個會場一片寂靜,只見他的妻子陳萬水用力點頭,并用手帕不停拭去淚水。
宋楚瑜說,臺灣意識是在長期的歷史脈絡中自然形成的一種情感,這種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不是“臺獨”意識。
不過他也說,臺灣意識確實曾為“臺獨”所操控,而“400年的疏離,100年的隔絕,50年的對抗,尤其是兩岸的不同制度讓臺灣和大陸的隔閡越來越深”。
有媒體統計,這篇40分鐘、5000多字的演講,有53次提及“臺灣”兩字。
次日,胡錦濤在與宋楚瑜會談時,提出有關兩岸關系新的四點主張,其中一點就是增進相互理解,密切兩岸同胞的感情。
胡錦濤說,2300萬臺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兄弟,是發展兩岸關系的重要力量,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都尊重他們、信賴他們、依靠他們。就像大陸各地民眾熱愛自己的故鄉故土一樣,臺灣同胞愛臺灣,這種心情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我們同情臺灣同胞在歷史上經歷的不幸,理解臺灣同胞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心態,我們會細心體察臺灣同胞的意愿,深入了解臺灣同胞的訴求。
類似的表達,在兩周前的“胡連會”上,也曾給人深刻印象。
事實上,連戰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也曾點到“臺灣意識”不是“臺獨”意識的問題,提出需要防止民粹的傾向。
在與胡錦濤會面時,連戰特別談到了“臺灣意識”的歷史淵源和島內對《反分裂國家法》的不同反應。
連戰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那樣特殊的歷史環境,對于地方人民,要特別地用愛心、用耐心來了解互動。
經濟動力推動民意轉向
5月9日,在宋楚瑜家人回鄉祭祖的同時,親民黨訪問團的成員來到岳陽樓觀光。
站在華檐飛翹的岳陽樓上,導游指給大家看毛澤東手書的杜甫《登岳陽樓》,告訴團員們其中“老病有孤舟”的“病”寫成了“去”,有人推測說,可能與毛澤東當時的心境有關。
毛澤東手書這首詩的1964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
導游講得精心,聽的人卻似乎不甚了了。40年過去,如今已是迥然不同的社會氛圍。
來自臺灣的團員們對于旁邊的一副對聯頗感興趣:水天一色,風月無邊。
立法委員黃義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是第一次到陜西和湖南。以前總聽來大陸的朋友說,大陸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很奇怪怎么用這個詞。眼見為憑,大陸的經濟的確有長足的進步,幾乎和臺灣民眾的生活晶位難分二致。
他認為,民以食為天,全世界的主流都是改善民眾生活和基礎建設,兩岸也是如此。現在經濟力量已經讓臺灣當局不得不重視臺商的需求,擋都擋不住。
同樣是“翻天覆地”,宋楚瑜用它形容兩岸關系在今年初短短幾個月間的變化。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種變化背后是民意的驅動,而民意則來自經濟發展的動力。
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底,臺商在大陸的投資項目共64626個,合同臺資金額近799.35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396.23億美元。
2004年,兩岸間接貿易首次達783.2億美元。目前,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是大陸的第二大進口市場。目前,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為25.8%,進口依存度為5.85%。
當意識形態阻滯了經濟的發展,民意自然會發生逆轉——這就是為什么僅僅在2004年大選9個月后,泛藍就能在臺“立委”選舉中出人意料地勝出,這也是為什么臺灣支持兩岸和解的民意迅速攀升過半,與大陸加強交流不怕再被扣“紅帽子”。
連戰“兩岸中國人一起賺世界的錢”言猶在耳,宋楚瑜又手舉一本以“中國世紀”作封面文章的美國《新聞周刊》,向兩岸呼吁“世界有多大,我們的機會就有多大”。
在經濟日趨全球化的今天,再發達的經濟體也需要密切加強和周邊地區的經濟聯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近曾就東亞經濟合作發表演講說,東亞經濟以亞洲四小龍為核心的拉動增長時期已經過去,引前已進人中國大陸、印度、其他經濟體所組成的東亞經濟板塊共同驅動發展的歷史新時期。
專家稱,如果臺灣經濟繼續拒絕利大陸一體化,只需5年時間,臺灣經濟就呵能在亞洲經濟發展體系中被邊緣化。務實的策略是,臺灣經濟應該盡可能地搭上大陸經濟發展的快車,以增強自己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基本活力。
喜歡在演講時拿“道具”的宋楚瑜,這次拿著美國《新聞周刊》,封面上,以長城和東方明珠電視塔為背景,章子怡巧笑倩然。
刊出的是一篇主題為“未來屬于中國嗎”的特別報道。
宋楚瑜將它作為兩岸應攜手共謀發展的依據。他說,全球化是人類社會一系列改變的開端,隨之而來的全世界無可抵擋的是要走向一個相互依存的“地球杓”,對立和戰爭逐漸喪失了它絕對性的地位,和平是惟一合理的選擇,也是一切成長和繁榮的基礎。
他說,兩岸真正的敵人不是兄弟彼此,而是束縛了中國數百年的落后和貧窮,讓中國人掙脫落后和貧窮成為一個均富的社會,這才是海峽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
胡錦濤在與宋楚瑜會談時則強調,“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和利,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兩岸加快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也使我們面臨嚴峻的挑戰”,“發展是兩岸的共同任務”,“兩岸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光明前景正展現在我們面前”。
因此,綜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可以說,兩岸共同發展繁榮正面臨著歷史性機遇。
善于以平白的語言激發公眾情緒的宋楚瑜,在巡回5省市、即將結束其歷史性訪問的前一天,在滔滔不絕演講45分鐘后,他套用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句子這樣說:不要問你在大陸的時候說了什么,而是要問你回臺灣以后做了什么。
為了這句話,在場的中臺辦主任陳云林帶頭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