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發生了印尼媒體誣稱中國救災食品過期、伊拉克恐怖分子綁架8名中國公民的事件。
這形成了兩場嚴重的國際公關危機。事件發生后,中國政府迅速作出反應,商務部、外交部先后采取措施,或發表談話進行針對性的駁斥,或與當地宗教領袖磋商組織營救,力爭化解危機。
“這是經典的公關案例,它顯示出,強大起來的中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通過更加積極主動和科學有效的方式來達成溝通與理解,妥善處理緊急問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孟建教授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截至2004年,世界公共關系業面世已經 100年了,不過,公關產業進入中國只有20年。曾幾何時,“公關”在許多中國人看來,等同于“喝酒”、“拉關系”,是一項不上臺面的職業。不過,現在連中國高層也已意識到了“公共關系”作為一門現代管理科學的重要性。
2004年12月11日,面向政府公關人才的培訓PRl000項目在復旦大學正式啟動,它的主要培訓目標是地級市以上的秘書長及辦公廳負責人。
孟建教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們計劃用3年時間,采用多種辦學方式,特別是與海外合作辦學的形式,為全國培養1000名公共關系高端人才,包括政府公關人才、重大活動公關人才和商務公關人才。
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秘書長鄭硯農認為,公共關系在政府執政能力問題上所發揮的作用至少有3個方面:
其一,政府服務于民,首先要取信于民。政府和民眾之間有效的信息溝通,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其中科學的溝通手段和溝通方式,是公共關系能夠解決的一大問題。
其二,政府不僅面對國內環境,也正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遇到突發事伺:如何沉著冷靜,作出適合大國風范的表態,公關專家能起到重要作用。
其三,公共關系表現在政府對媒體的態度上。大眾傳播時代,政府如何靠自己的能力影響媒體而不是簡單控制媒體,公共關系原理也起著重要作用。
鄭透露,2003年的“非典”期間,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就曾多次組織專家電話會議,幫助中國政府應對“非典”危機。危機后,協會又參與了重塑政府形象的工作。
“中國政府領導人其實是非常善于運用公共關系理論的。”盂建教授說。
去年“兩會”期間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一位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對中國的崛起不放心,問“中國崛起后會不會稱霸”?溫家寶總理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打了個比方:“中國崛起后會是一只溫順的大象。”
孟建非常推崇這個比喻,以至于去年在訪問新加坡《聯合早報》時,他還找到那位向總理提問的記者,“感謝”他為溫總理提供了一次展現政府公關形象的良好機會。
近年來,在重大國際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中外公關公司開始為中國的國際形象悄然策劃。
鄭硯農曾率中國國際公關協會參與中國申奧的預案策劃工作,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申奧期間,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牽頭組織了國內外知名公關專家的論證會,對申奧作出了一系列策劃,特別是考慮到西方對北京和整個中國存在的認知盲點,尤其是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導向偏見,聘請了國際知名公關公司協助對外宣傳,先后有愛德曼、偉達、奧美、福萊靈克、宣偉等國際知名公關公司登門推介他們的公關戰略。
公關專家的工作甚至考慮到每一個細節,包括回應國際奧委會的評估、應對外國人質疑中國人吃狗肉等問題。北京奧申委領導曾經評價說:2008年申奧成功首先是公關的成功。
“未來幾年中國公關業還將保持高速的增長勢頭。”鄭硯農表示。根據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2004年7月抽樣統計發布的數據,2003年中國內地公關專業服務市場年營業額估計達到33億元人民幣,比 2002年度的25億元人民幣增加了約8億元人民幣。據估計,全國專業公關公司累計總量已達1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