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以及伴隨人口問題而來的就業問題,一直像夢魘般纏繞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相對于經常遇到的周期性波動、資源供給不足、環境污染等問題而言,就業始終是第一位的問題。它既是一個長遠問題,又是一個即期問題——改制企業下崗人員、農村潛性失業者和每年新增就業人口三項累計起來,眼前就有數億計的成熟勞動力正等待著合適的工作崗位。
人力資源的浪費是比腐敗現象更為嚴重的社會資產流失。腐敗只是造成了社會財富分配不公,是一種既有財產的產權轉移過程。而存在過多失業人口卻是一種社會財富的無意義消耗,直接延滯著社會財富積累的速度。
在解決就業問題的諸多理論中,有一種影響比較大的觀點認為:加速擴張第三產業的規模是容納大量勞動者的有效途徑。單從就業人員的比例看,中國三次產業就業比例約為 50%、20%、30%,而發達國家約為5%、25%、70%。比較兩組數據似乎可以得出中國第三產業規模還可以有較大增長空間的結論。但是,如果理解子第三產業之所以存在的實質意義,就會清楚這個結論實際上是存在問題的。
所謂第三產業是在一、二產業能夠有效、充足地提供物質資源的條件下,為著國民生活更加方便、安全、舒適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高級化的產業模式,它實際上是附著在其他產業基礎上的利潤瓜分方案。其他產業發展不足時,其發展速度必然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人為地改變產業結構不會獲得好的效益,還有拔苗助長之嫌。什么時候中國居民的儲蓄額達到了 GDP的3-4倍時,第三產業自然就會處于快速發展狀態。
在第三產業無法解決就業問題,而第一產業又存在大量潛性失業者的狀態下,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惟一出路是依靠第二產業規模的超強度擴張來容納勞動者。因為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就等同于建立工廠的速度。建設一批工廠的速度有多快,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就有多快。第二產業這種可以脫離自然條件制約的發展速度,實際上就是各發達國家經濟起飛的加速原理。
從這個角度來定義經濟起飛的概念就是——當第一產業發展到能夠為社會提供相對于需求而言過剩的產品之后,勞動向第二產業自然集中促成的工業規模快速擴張。對這個規律妥加運用就會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理論支持,同時也成為中國實現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跨越式發展的理論支持。
現代工業的生產效率很高,工業永續發展的限制條件不再是資源、技術、組織等生產側的問題,而往往是分配、就業、消費等社會需求側的問題。只要需求側的問題解決了,經濟的發展完全可以是高速進行的。
但是,比較國內外就業人員比例的數據,可以發現中國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已經與發達國家相近了。這個數據給出的提示是:對中國現有經濟規模而言,第二產業的規模已經接近了飽和狀態。國內市場大部分工業品銷售過冷、價格戰不斷的現實就是對這個觀點的有效支持。
由此可以引申的結論是:第二產業規模的擴張已經受到了消費需求的硬性制約,即低收人人群消費能力增長受到分配體制的制約、開發新的消費需求受到技術創新能力的制約、消費晶的更新換代受壽命周期的制約、新增人口消費受到絕對數量的制約,而這些方面制約條件的存在,使得消費需求表現為一個漸增的過程。
這預示國內需求對制造業規模擴張的支持能力已經十分有限。對就業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調整產業結構無法解決規模擴大的問題。在現有經濟總量條件下即使達到或超過國外第二產業25%—30%就業比例,所容納的就業人口數量也是有限的。二是第二產業若隨國民經濟按部就班地增長,到2020年翻兩番時雖然可以容納近4倍于目前從業人員的數量,但這個就業遠景無法面對驚濤般涌來的即期就業需求。
那么,支持中國第二產業跨越式發展的產品需求在哪里呢?著力點只能是在開拓國際市場上。加人世界貿易組織之后,要想能夠在世界上不被國際大資本掠奪而生存下去,必須平衡國外資本投資中國市場所獲得的自由支配利潤。只有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的自由支配利潤等于或大于國外資本在中國獲得的利潤,中國參與世界市場的市場、資源、勞動付出才是值得的,才能積累起國家的富強。
從國際分工的角度看,只有獲得了與人口數量占世界消費比例相對稱的制造業份額,才是國家真正富強的標志。中國工業品只占世界 7%左右的份額,這預示著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比如達到日美15%—20%的水平,則從業人員的數量還有在目前水平上增加一倍的可能。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強盛,都不曾離開過一種模式——外向型經濟,無論亞洲四小龍還是歐美日都是這樣。
從國際市場的需求看,實際上一個機會就在我們的面前,由于歐美日國家財富的積累效應,人工價值高企,產業結構漸趨高級化,偏重于金融、服務、成套設備、高技術產品,而這些產品的需求不是日常生活的直接消費需求。觀察世界人口的構成可以知道,大約還有超過60%的人口落后于中國的發展,這些人口的需求往往直接是日常消費需求,這就為世界性的直接消費產品供應者提供了機會,這顯然構成了第二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
從進入國際市場的方法看,中國的電子 (彩色電視機、DVD、手機等)和機械行業(摩托車、冰箱等)是成功的例子。它們共有的發展歷程是:先建立超過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接著通過企業競爭,兼并和淘汰管理文化低劣的企業,形成幾個有實力的企業,然后以性價比優勢在國內市場上掃蕩國外品牌,最后走出國門向世界市場發展。
這就是中國民族工業走向強盛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條具有普適意義的成功經驗,應該用制度和法規的方式予以認可、規范和推廣,成為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成長機制。由此可以成就一批能在國際市場上博弈的中國產品,進而成為輸出勞動的一個有效方法。這構成了第二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可行性支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