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還債最重要的收獲是找回了政府信用
日前,全國人大、財政部調查組分別來到重慶市銅梁縣,就該縣破解縣鄉債務問題進行調研。幾乎與此同時,河南省一個學習考察團也來到銅梁縣。
“考察團成員先自己租了車輛,避開縣里安排的路線,進行廠一番‘暗訪’,最后終于確認銅梁縣確實在減債還債上找準了‘病根’。”銅梁縣委書記馬嚴說。
《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到,銅梁縣通過建立償債目標責任制、降低行政成本以及對鄉鎮下放財政、上收事權等,構筑了一套還債體系,四年還債近5億元人民幣,預計剩余的4億元政府債務(含滾動累計、合理新增的部分),到2009年能全部還清。
而就在五年前,銅梁縣、鄉財政累計負債達7.4億元,是當年地方財政收入的5倍多。個別鄉鎮的債務靠自身財力可能100年也還不清。重慶市銅梁縣一位自稱有46年黨齡的退休老干部對銅梁縣鄉二級負債的描述是:“銅梁一條白龍大道,一條金龍大道,路寬車少,路邊長滿草!花了幾千萬,欠了一屁股債,真是瞎胡搞!”
事實上,全國縣鄉債務問題由來已久。據有關方面測算,目前全國縣鄉政府債務高達數千億元,有專家估計,全國平均每個鄉鎮負債400萬元,每個村負債20萬元。縣鄉政府債務負擔,已經威脅到我國經濟安全,甚至嚴重影響基層執政能力,成為難以醫治的“頑疾”。
《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到,“銅梁模式”已經得到高層的高度認可。全國人大以及財政部認為“銅梁模式”值得向全國推廣。截止到6月份,全國已有20多個地市縣組織學習組到銅梁縣“取經”,探求給縣鄉“解套”的方法。
銅梁干部忙躲債
“今年上半年,又還了112萬,余下的900多萬,計劃三四年就能還清,現在很少再躲債了。”6月30日,重慶市銅梁縣上橋鎮黨委書記葉勁松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土橋鎮是銅梁縣有名的欠賬大戶,葉勁松1999年剛到任時,鎮政府負債2800萬元人民幣。2002年,銅梁縣法院對土橋鎮政府進行強制執行,扣了該鎮36萬元農業稅款;鎮政府財務賬戶也先后被縣法院封過十次。葉勁松一度每天上班就是接待討債人員,有個債主竟提著菜刀上門討債;一家建筑隊竟兩次鎖住學校大門逼鎮政府還賬。
由于農村“普九”達標、清理基金會、儲金會等組織、舉債搞城鎮建設等原因,銅梁縣鄉兩級政府一度負債累累;銅梁縣33個鄉鎮中有26個鄉鎮需要縣財政補貼保吃飯、保運轉。
銅梁縣華興鎮黨委書記陶智勇談起躲債感慨萬千:”每到年關,一看是債主的電話號碼,我們要么不接,要么謊稱自己下村社檢查工作去了。”2000年時,華興鎮財政收入只有116萬元,而當年在職和退休的143名干部、教職工人頭經費以及民政對象就用去了200多萬元。 “鄉鎮干部為對付每年6月底、元旦、春節的“討債三關”,總結出“過關三招”:下鄉躲債;推托賴債(鄉黨委書記、鄉長兩個正職只留一個主持工作,以“兩個簽字才算數”為由推托);集資還債。”陶智勇說。
少云鎮作為“政治任務”曾先后讓10多名干部貸款幫還債;2000年底,負債1323萬元的少云鎮拖欠干部教師工資長達4個多月,不少家庭吃糧食靠從農村親戚那里借,有的只能私下里開“摩的”掙錢養家。
而欠債1100多萬元的平灘鎮干部曾每人集資l萬元,來償還欠村民的錢。
政府信用在欠債中逐漸喪失,不僅鄉財政,就連縣財政預算賬戶也多次被法院查封,外來投資、貸款望而卻步。有時,鄉鎮干部為了穩住債主的情緒,求他們寬限時間,甚至通過打聽債主生日登門祝賀、送文藝演出票等方式來籠絡感情,行政職能嚴重缺位。
官員還債納入政績考核
“累累負債確實就像‘隱形炸彈’,時刻威脅著銅梁的發展。”縣委書記馬平告訴記者,“任由債務高懸,結果就是損害百姓利益,毀壞政府形象。為清償債務,銅梁縣出臺一條新規:‘新官要理舊事,還債也是政績’。”
《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到,針對鄉鎮干部中普遍存在的“還債又苦又累難出政績”的想法,銅梁從政績考核角度,建立了還債獎勵機制和目標責任制。
即,縣財政建立償債配套基金,鄉鎮償還債務,縣財政按1:0.3的比例給予配套補助:對償債好的鄉鎮提高分配轉移支付資金、獎勵現金;實行減債行政首長負責制,將各鄉鎮每年減債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政績考核,同時建立債務報告制度,凡有負債的鄉鎮,每年必須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減債工作,把減債作為政務公開的重要內容,定期公布,對新舉債項目實行登記制和審批制,必須報縣政府審批,對盲目舉債營造“政績工程”者,視為違紀處理,防止新債發生。
“鄉鎮還債積極性大大提高,過去難治的鄉鎮機構人員膨脹的‘老毛病’也自動消解了,各鄉鎮對900多名自聘人員、臨時人員大規模清退,僅此一項每年就節支600多萬元。”馬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但還債政績考核機制運行一段時間后,又出現了新的矛盾:許多鄉鎮財政潛力挖盡了,難以繼續還債。邊遠鄉鎮斑竹鄉累計欠下190萬元債務,而鄉財政每年只有40萬元的農業稅收人,靠自身難以還債。
銅梁縣縣長管洪認為,解決政府債務這一復雜矛盾僅靠鄉鎮努力遠遠不夠,還要建立‘上下聯動,綜合配套’的還債體系。
他分析道,“銅梁縣鄉鎮一級用百分之二三十的財權承擔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事權,財權小、事權大是陷入債務黑洞的重要原因,因此創新財政管理模式,對鄉鎮下放財權、上收事權,才能取得實效。”
銅梁縣因此又出臺了分解縣鄉事權、財權的新模式。
在上收事權方面,首先由縣財政統發鄉鎮干部教師工資和村社干部的誤工補助,接著又將全縣鄉鎮中學和鄉鎮衛生院上劃給縣級管理。據統計,僅近三年鄉鎮上劃縣財政所負擔的工資增量一項,就達2800萬元。這樣一來,鄉鎮欠發工資的現象沒有了。
與此同時下放財權,除保留8戶企業和金融郵電兩個行業外,其余企業稅收按屬地縣、鄉分成。除城市維護建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縣級固定收入外,將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下劃鄉鎮,由鄉鎮與中央直接共享分成,縣級只參與營業稅、個人所得稅、耕地占用稅的分成,其余收入全部下劃鄉鎮作為固定收入,壯大鄉鎮收入總量。
“這‘一收一放’,收走了鄉鎮的包袱,放來了基層的動力,使鄉鎮財政、事權基本相稱了。”土橋鎮黨委書記葉勁松說,
下放財權后,為防止鄉鎮盲目使用資金,銅梁縣推行了“村財鄉管,鄉財鄉有,代管消赤(字)”,即由鄉鎮農村財務管理機構對村級財務代理核算,鄉鎮財政資金則按照“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不變的原則,由縣財政實行集中核算形式的會計委派制度。
但鄉鎮財政“包袱”甩到了縣級,縣級財政又如何消化?
“一是提高財政實力和還債能力:二是在全國縣一級率先實施‘三個聽證制度’,即實施縣級財政預算追加聽證制度、國有資產處置聽證會制度、公務用車購置聽證制度,聽證人員由各部門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組成。這樣每年節省行政開支500多萬元。”縣長管洪說。
還債找回政府信用
政府欠債中最讓銅梁百姓心酸的是國土部門拖欠農民6700多萬元征地拆遷款,欠款時間最長的達10年之久,引發集體訪、上訪不斷,有的群眾甚至以“自殺”相脅。
“以前我們國土部門的干部苦不堪言。去年12月7日,國土局終于還清了欠款。農民高興,我們更高興。”銅梁縣國土局局長王清偉告訴記者。
少云鎮政府最主要的債務是拖欠農民工工資,于是形成了一個奇特的債務鏈:政府欠包工頭——工頭欠農民工——農民工拒交政府農業稅,農民對政府不還債有意見,農村工作很難開展;該鎮每年要拖欠20多萬元的農業稅。工作隊到村里調查,農民說:“沒別的意見,就是政府老不還錢!”
到今年六月底,少云鎮已償還了600萬元的債務。
銅梁縣委書記馬平認為,銅梁縣通過還債,最重要的是找回了政府信用。
“以前鄉鎮負債過重,從經濟學概念上來看,早就應該破產了,更談不上信甩由于政府欠債長期不還,銅梁縣更是遠近聞名的‘信用高風險區’,許多外來投資者都繞著走,使本來就十分薄弱的鄉鎮財力雪上加霜。”馬平說。
據銅梁縣統計,下決心清償縣鄉二級債務后,銅梁縣工業銷售收入近三年翻了一番,地方財政收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其中巴川、上橋、西河等三個傳統的農業鎮,近三年工商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已經超過了70%。
蒲呂鎮有家鍶鹽化工廠,每年繳稅220萬元,占全鎮財政收入的80%以上,因為污染嚴重,群眾多次向縣里呼吁要求關閉。但鄉鎮受沉重債務所累,希望留住工廠稅收維持財政工資運轉,抵制不關。縣里通過“還債體系”財政統發鄉鎮干部教師工資,又幫助鄉鎮逐步還債,鄉鎮包袱大大減輕,這個化工廠最終被關閉。
“不搞爛攤子、不搞花架子、不亂花財政的票子”。還債體系中的投資“聽證制度”遏制了以往不理性的投資沖動和“政績工程”。縣長管洪舉例說,縣城從北門到西門的319線改造工程需要2000萬元,但目前縣里確實拿不出這筆錢,于是就決定暫時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