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窮人?這是個久已被忽略的話題。
一幅名為《到夢里尋找一片面包》的獲獎照片是如此描繪他們的:一長隊光著身子的非洲兒童在救助站前安靜地等待領取自己的一份食物,大大的腦袋、鼓脹的肚子、眼神里沒有半點靈動,干瘦的雙腿支撐著并不沉重的身體也顯得搖搖欲墜。隊伍最后面一個大約只有三四歲的兒童實在站立不住,趴在旁邊一塊石頭上睡著了。
2005年1月1日,英國各大報紙按慣例發表社論展望新的一年。《衛報》引用英國首相布萊爾的話說:“非洲仍然是世界良心上的一塊傷疤,為了撫平這塊傷疤,2005年因此將是非洲年。”
1月27日,世界經濟達沃斯論壇年會舉行了非洲問題專題研討會,與會者呼吁全世界關注非洲的困境并采取實際行動改變其貧困狀況。
世界上惟一越來越窮的大陸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南部非洲地區部數碼通訊產品經理陳尚超,在肯尼亞等非洲國家工作已經有將近半年時間。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地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這里有很多流行病,艾滋病、瘧疾、肝炎、黃熱病、傷寒、流感、流腦、霍亂、破傷風等都是當地常見的致命疾病。由于醫療衛生條件太差,每年都有大量的窮人死去。”
《北京青年報》記者張鵬在內羅畢親眼目睹過被稱為“街孩”的貧困兒童。在市中心的獨立公園,衣衫襤褸的窮孩子與周圍宜人的美景顯得極不協調。他們三三兩兩地圍在一起,見到所有游客模樣的人便會迅速包圍,同時伸出手來索要用來糊口的先令。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約翰的男孩——他很喜歡讓記者為他拍照,但手里總拿著一個膠水瓶,而且始終緊緊抱著。據當地人說,在內羅畢有很多像他一樣的孩子有聞膠水的習慣,據說不停地吸聞可以緩解饑餓的感覺。
《北京晨報》記者王海鵬在尼日爾采訪期間的見聞也同樣讓他無法釋懷。
向導告訴他,在當地很多家庭都只管孩子一頓飯,余下的兩頓飯就只好上街乞討。
在尼日爾著名的商業中心阿格德茲,王海鵬走訪了當地一戶人家。殘墻破壁不說,一塊席子就是床、三塊石頭兩口鍋就是廚房,大人小孩都嚴重營養不良。采訪過后,王海鵬把一塊精美的中國絲巾送給了女主人。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女主人并不十分高興:“我知道這是很好的禮物,不過我更需要錢或者食品來填飽家人的肚子。”
這樣的悲傷故事在非洲大地上舉不勝舉。在這些故事的背后,是更加令人震驚的數字。
據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統計,非洲兒童的平均死亡率高達15%,是歐洲的8倍多,比世界兒童6.7%的平均死亡率高出一倍多。
目前,在8億多非洲人口中約3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許多國家的人均日收入不足1美元。非洲GDP僅占全球總量的 1%,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僅占1.5%,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不足2%。非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數達到2530萬,小學總入學率為79.6%,中學入學率只有33%。
更有甚者,2004年世界銀行公布的一份年度統計報告顯示,1981至200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貧困率不降反升,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人數從1.64億增加到 3.14億,貧困人口比例從42%上升到47%。
在其他大洲都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經濟成果時,非洲,這塊擁有美麗風景和豐厚資源的土地,正如BBC所說,“是惟一的在過去25年變得比以前更貧窮的大陸。”
越來越窮的背后
中國社會科學院非洲問題專家賀文萍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非洲越來越窮的原因之一在于,長期以來其經濟增長的速度低于人口增長速度。
長時間以來,非洲的人口增長速度為3%—4%,但經濟增長速度僅有2%。
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的整整10年中,非洲經濟幾乎處于停滯狀態——這10年被稱為非洲“失去的10年”。直到1994年,非洲經濟才開始了恢復性的增長。
賀文萍說,長期的戰亂、政治不穩定、教育水平低下都影響了非洲經濟的發展。
此外,腐敗也是非洲經濟得不到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對非洲也給予了極大的援助,但由于腐敗的存在,很多援助沒有具體到百姓或是國家的建設上。”賀文萍說。
而經濟發展起點極低的非洲不斷貧困化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國際環境中游戲規則的不平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安春英研究員總結了阻礙非洲脫貧的四大“不平等”:經濟合作以不對稱依存關系為基礎、國際生產體系以不合理國際分工為基礎、國際貿易體系以不平等交換為基礎、國際金融體系以壟斷為基礎。
非洲的春天何時到來
半年前,陳尚超在赴非洲工作前夕,在校友錄上悲壯留言“肯尼亞,坦桑尼亞,索馬里,盧旺達,剛果……說不定會遇上戰爭、叛亂、種族大屠殺、流行病……”大有“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味道。
但是在非洲生活了半年之后,當他得知《瞭望東方周刊》的采訪意圖時,他誠懇地向記者建議說,非洲雖然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喚起人們對非洲的信心和興趣應該更好。
2005年1月26日,非洲開發銀行行長卡巴杰宣布,2004年非洲經濟增長率由上一年的4.1%上升到4.5%,為1996年以來最高增幅。
“非洲國家其實一直都在進步著。從某個方面來說,非洲的經濟發展時期還沒有到來,在未來的10—20年,非洲的經濟發展應該會快得多。”云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導師劉鴻武教授這樣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北京大學教授陸庭恩曾于2003年4月和2004年12月先后兩次到埃塞俄比亞進行考察,通過這前后兩次的考察,他發現埃塞俄比亞的發展速度相當驚人。
他的感受是:“從埃塞俄比亞的發展,我看到廠非洲經濟復興的曙光,看到了希望。”
不過,200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調查顯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實現聯合國新千年宣言規定的到2015年將貧困人口減少一半的目標,前景仍然不樂觀。
聯合國的一位高級官員則說,以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非洲可能要花140多年的時間才能把貧困率減少一半。
非洲的脫貧,除了非洲國家自己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國際社會的行動。2004年10月7日,英國首相布萊爾在埃塞俄比亞召開的非洲委員會開發大會開幕式上表示,是到了“把國際注意力變成國際行動的時候了”。
英國財政大臣布朗提出了被輿論稱為“新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非洲計劃。計劃主張,發達國家的發展援助增加一倍,并取消貧窮國家拖欠國際金融機構的全部債務,讓非洲同享全球化帶來的繁榮。
在2月5日結束的西方7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上,7個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官員同意減免全球最貧窮國家債務,最多可免去百分之百。這項計劃將使全球27個最貧窮國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受益。
專家認為,非洲的“春天”能否真正到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際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能否真正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