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娃·若利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她和藹平易、侃侃而談;她渴望陽光,熱愛生活,如同所有的北歐人。
然而,埃娃·若利又是一個非常不平凡的、驍勇強悍的女性。1994年6月的一個清晨,10個法國警察忽然闖進法國前內閣部長、金融巨頭塔皮在巴黎的寓所,把他銬起來帶走……而簽發這一紙逮捕令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性——法籍挪裔法官埃娃·若利。
若利的勇氣和果敢并未到此為止,接下來,她又以一連串的行動再次震撼了整個法國和歐洲,乃至整個世界;她連續傳訊了100多名法國國會議員或在任市長,6位在位或卸任黨魁,法國全國40強企業中的10家公司的主要負責人……
這是法蘭西共和國政治和司法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這一舉動,揭開了法國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貪污案件的冰山一角。這就是舉世震驚的法國埃爾夫石油公司賄賂舞弊案,蛀蟲們貪污的金額高達20億法郎。這些骯臟的交易,揭穿了非洲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實質以及“發達國家總是比發展中國家清廉守法”的神話。這樁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最大的政治貪污案,引發了歐洲民主政體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
“十年磨一劍”,該案凋查、預審、審判共計10年,經歷了幾十次的搜查和委托行動,幾千次的審訊和口供記錄,司法鑒定報告堆積如山之后,最終以正義的部分勝利而結束。之所以是部分勝利,是因為埃爾夫石油公司的賄賂舞弊案所牽出的法國軍火公司的腐敗案最終也沒有能水落石出。
無疑,新近出版的由埃娃·若利本人撰寫的《我的反腐敗經歷》是一本反腐敗的故事書。該書用了約70%的篇幅來講述這一腐敗案件及其調查過程,特別是8年的調查和預審過程充滿了驚險、懸念和艱辛,又是那樣的真實和真切,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絕大多數人所不知曉的高層腐敗圖,充分說明了高層腐敗的無比猖獗和單靠司法系統反腐敗的弱小無力。
若利偵辦埃爾夫案的過程充滿了懸念和驚怵,極具賣點。但是,如果你僅僅把若利的自傳當作一本驚險故事來看的話,難免會有遺珠之憾。
本書的另一個很有價值的地方是它還用大約30%的篇幅探討了高層腐敗之所以在全球化時代在全球猖獗的諸多原因。
《我的反腐敗經歷》填補了反腐敗圖書的一個最關鍵的空白,就是關于跨國或全球性高層腐敗的展示。雖然腐敗問題是老生常淡,人人幾乎都能耳熟能詳,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并不知道全球意義上的高層腐敗是怎樣發生著的。你也許偶爾能從媒體卜獲知某某經濟或政治精英因為腐敗而下臺,但是,你卻未必知道其背后的真實故事。
這類高層腐敗一般發生在幾個帶有高度壟斷特性的行業,例如軍火、能源特別是石油,和國家利益與國家秘密交織在一起,并有金融系統助紂為虐。犯罪的是堪稱蕓蕓眾生之楷模的經濟和政治精英,其表層危害是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公平,而深層的危害則是人類在數百年間業已建立起來的法治、公平和正義的制度及其價值。
正是由于這些緣故,高層腐敗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它甚至可以動用國家的力量,以國家的名義來圍剿、操縱、干擾、威脅反腐敗力量,后者之于它們就好像是大山腳下的小小螻蟻。
相信看過這本書的讀者,一定會加深對反腐敗的艱難和徹底勝利,哪怕只是一個戰役的徹底勝利都來之不易的理解。尤其是在全球環境已經發生了巨變的新時代,在人們還沒有給出系統答案的現時期,我們就不應該苛求反腐敗力量能夠畢其功于一役。其中最主要的癥結可能是司法全球化滯后于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從而使高層腐敗如天馬行空一樣在世界各地蔓延和流行。作者提出了通過全球合作戰勝腐敗,特別是戰勝高層腐敗的可能性,這或許是解決這一難題的一把鑰匙。
也許有中國人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尤其是在感慨中國和外國在腐敗和清廉方面的對比時更是如此。
然而,從若利的自傳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性的貪婪是超越國界,沒有黃、白、黑的區別的。惟一的區別只在于有些人偷吃會抹嘴,有些人偷吃不會抹嘴,而有些人更是偷吃不愿抹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