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中的印度是一片樂土,因為在電影中,那里的人們總是載歌載舞。既是夜總會又是神廟,既是馬戲團又是音樂廳,既是咖喱店又是詩歌研討會的現場——這就是人們對于印度電影的精妙論述。
印度是電影大國。鼎盛時期,每年生產近900部電影,是好萊塢的4倍。印度有很多電影院,票價非常低廉,最高不超過1美元,這也就是印度平均每天要有2 000萬人去看電影的原因。印度電影有它獨特的游戲規則,即:每部電影不能少于5首歌;即使嚴肅的電影也不能沒有喜劇場面;懸念、愛情戲、打斗鏡頭和美麗的女演員更是必不可少的。歌舞、幽默和美麗,構成了印度電影的獨特韻味。
提起印度電影,許多中國觀眾都會想到《大篷車》時代。的確如此,經歷了一段時期的輝煌之后,印度電影就走進了低迷狀態。直到2001年,電影《季風婚禮》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才又重新確立了印度電影在世界電影中的地位。
沒有一個國家,是像印度這樣有著明確的味道的,那就是咖喱味。吃印度餐的時候,也總是免不了要點咖喱菜。孫燕姿去了印度旅行,回來之后便有了《神奇》這首歌。其中唱道“好像每個人都有特別氣味,聞了才發現那是咖喱作祟”,其實是非常貼切的。咖喱的味道,甘中帶辛,濃中帶辣,敦厚彌篤,飄散在天邊,混入裙鬢衣角,成就了印度之味。
人的性情,與飲食大有瓜葛。簡單便捷的美式快餐,剛好適合獨立的美國人,因為他們認為時間就是金錢,不應該把太多時間耗費在飯桌上;大氣奢華的法式大餐,與高傲的法國人協調一致,以欣賞藝術品的心情認真享受美妙食物,使他們成為骨子里的貴族;精致婉約的日本料理,充分符合小島國民的心理,因為地域狹小且缺乏安全感,所以即使是飯食,也要謹小慎微,用有限的原料,做到最好;中國菜是無可爭議的佳肴,山珍海味,粗谷野菜均可入饌,如同寬厚溫和的中國人,有容乃大;而印度菜卻彌漫著自由浪漫的風情,吃返璞歸真的手抓飯,將咖喱進行到底。
印度人懂得為自己尋找快樂,亦不吝惜與旁人分享快樂。至少在影像中,他們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歌舞升平的美妙世界。
很喜歡咖喱的甜辣香味,所以時常會光顧街角的咖喱店。總覺得他們的生意做得有點傻,為自己訂了一個“每月10日咖喱半價”的特別優惠日。致使平時門可羅雀,10日門庭若市。他們的品種,也就那么幾樣。咖喱雞肉飯、牛肉飯、豬肉飯,長得如同孿生兄弟,別無二致。雖然黃黃的咖喱,掩蓋了食物的美色,還好味道醇美,照樣可以給人滿足。
自己也嘗試做了一回咖喱飯,其實是很簡單的。在超級市場買了巧克力形狀的咖喱塊,然后把炒好的雞肉、洋蔥塊、土豆、胡蘿卜一起連同咖喱煮熟拌上米飯,就是原汁原味的咖喱飯了。
咖喱,就是以這樣樸實醇厚的風格,成為印度的“國味”。現在看來,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