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即食食品的消費席卷全球。看起來簡單的即食食品所包含的配料其實非常復雜,有許多種類。比如一塊英國人常吃的肉餡土豆餅中就有50多種不同的配料,包括提升食品鮮味的、起乳化作用的、增加稠度的等等,這些都屬于食品添加劑的范疇。如果失去了這些添加劑,食品的味道將大不如前。而在即食食品席卷全球的同時,一股崇尚自然的風氣也吹向大眾,在越來越多的人眼里,只有天然的食物才是無害、有營養的,任何含添加劑的食品都變得對健康有害了。
其實,對于食品添加劑,很多人都缺乏科學的、全面的、正確的認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1995年)的規定: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現在我們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主要有防腐劑、抗氧化劑、合成甜味劑、食用香料等。
很多人只知道食品添加劑中的香精、糖精、色素、防腐劑,并認為是有副作用的、有毒的化學合成物,不是食品的正常組分,最好少用或不用。食品添加劑的積極作用常被忽略。舉例來說,添加劑中的維生素類、阿斯巴甜、番茄紅素等本身就是天然食物的組成成分,也是人體可利用的營養成分。如阿斯巴甜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做糖的代用品,其成分是人體正常需要的18種氨基酸之一,在人體內代謝不會升高血糖,而且甜度是蔗糖的幾十倍。而胡蘿卜素、番茄紅素等已證明對防癌、抗衰老有一定功效。而且,國家批準使用的大多數食品添加劑是低毒性的合成物,以山梨酸為例,一個體重50公斤的成人每天攝入210克才可能產生毒性反應,遠遠高于日常的使用量。
我們常常在食品成分介紹中看到“天然色素”“天然香精”等類似的字樣。其實,“天然”并非等同“安全”,“天然”安全性也并不一定高于“合成”。在很多情況下,無論天然與否,只要使用適當,食品添加劑還可以有利于健康,比如營養強化劑(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核苷酸)、食物纖維(增稠劑)、可以被人體吸收消化的有機酸、酯(香料)等,這些都是食物的正常成分,若這些都不含反而是不正常的。
食品添加劑的積極作用不可否認,但是,安全性仍是其命脈。食品添加劑在使用前必須進行嚴格的質量指標及安全性檢測。對于各種食品添加劑能否使用、使用范圍和最大使用量,各國都有嚴格規定。這些規定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學嚴密的毒性評價基礎上的。國際上公認的最具代表性的毒性評價指標為ADI值,即每日允許攝入量,它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所屬的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規定的,即依照人體體重,攝入一種食品添加劑無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許攝入量的估計值。在這一安全劑量內,每天攝取直到終生,對人體都是安全無害,不會造成副作用(慢性中毒)的。
但是,過期的食品添加劑、長期過量食用食品添加劑、已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等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即使是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使用中還有量的限制,離開“量”去談食品添加劑的毒害或安全性是不科學的。過量攝取某種添加劑勢必會造成很多副作用。無論是天然還是合成的化學物質,呈現中毒等效應都有一個相應的劑量,只有達到這一劑量才起作用。如超標使用甜味劑、膨化劑和防腐劑,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嚴重的可能致癌。色素使用超標(如醬鹵類制品、灌腸類制品、休閑肉干制品等),會對人體主要臟器造成損害。
值得關注的是,很多食品中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或食品添加劑使用不當,對兒童健康的危害更大。有些商家為了追求食品的香、酥、脆的特點,在生產過程中不但不按照國家食品標準添加,而且常常使用化工材料代替天然的添加劑。這些超標使用添加劑的小食品可導致過敏、畸形、癌變或細胞組織的突變。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成熟,肝臟的解毒能力較弱,如果食用了這些不合格的食品,兒童就會對超量使用的添加劑產生過敏反應。而許多家長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嚴重危害性毫無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身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癥狀,就診時病因還無法查明。臨床調查顯示,血液病患兒中一半以上平時偏好小食品。由于兒童免疫功能較弱,化學物質超標可導致兒童基因突變,從而引發疾病。國家對兒童小食品中使用的著色劑、疏松劑和防腐劑等化學物質,都嚴格規定了使用范圍和最大用量,但一些不法商販經常過量使用化學制劑。這些化學制劑在人體中累積到一定量后,便會嚴重危害健康。
因此,我們需要了解食品添加劑的性能和作用,認真檢查食品中添加劑的成分、使用量及有效期,以免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害。同時還要注意充分利用食品添加劑的作用,為我們增添更多、更美味新鮮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