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淮安,流傳著這樣一句口頭禪:“六月六,吃口焦屑長塊肉”。到了每年六月初六,家家戶戶都忙著吃焦屑過節,鄉間街坊里洋溢著陣陣焦屑的清香。焦屑又叫炒面,是用新麥面粉炒制而成,因皮色焦黃、顆粒細小而得名。吃時,取半碗炒面,加上一勺老紅糖,用開水一沖,筷子攪勻,立即變成一碗糊狀的羹,吃一口,綿軟細膩,回香悠長。可這個吃焦屑的風俗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在很久以前,淮安東門外不遠處便是茫茫大海,滔滔淮河水沿灌溉總渠流經淮安東鄉,在茭陵東邊入海。那時每到農歷六月初六,東海龍王便在入海口行云布雨,尋歡作樂,整個淮安上空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大雨滂沱,灌溉總渠岌岌可危,堤岸缺處,一片汪洋,畜死人傷,給老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人們年年修堤,建龍王廟,仍然無濟于事。
當時蘇嘴街東邊有個被大水沖成的大水塘,塘邊有個何家莊,莊上有個姓何的姑娘,名叫善姑,她心靈手巧,樂于助人。她看到村里的男人們年年為修堤忙碌,忍饑挨餓,十分著急。望著新收的麥子,善姑想,要是有能讓男人們隨身攜帶、好吃解餓又不會餿的干糧多好啊!可眼下除了做粗餅及饃之外,別無他法。善姑靈機一動,將新碾的面粉,放在鍋中炒著炕著,一股焦香彌漫開來,用開水一沖,很是好吃。善姑便將制作方法告訴了全村的姐妹們,大家便一起炒起了面粉。誰知道,炒面的香味一直飄到天上,東海龍王被這股奇香迷住了,便將此味稟報給玉帝,玉帝掐指一算,是何善姑在教百姓做炒面,便將善姑招上天庭。善姑上天后,仍然懷念這一方水土,為了清除六月初六的大水,造福黎民百姓,每逢六月初六,她便為玉帝做炒面,招待東海龍王,使龍王忘記了在入海口行云布雨之事,化解了百姓的煩惱。
為了紀念好心腸的善姑,淮安的百姓便也在六月初六這天,吃起了炒面。
炒面不但方便、噴香而且耐饑耐餓,也伴隨人們走過了缺衣少食的年代。記得70年代末在外求學時,媽媽每每在我出門時,總讓我捎上一小袋炒面,以供晚自習加餐之需,畢竟“吃口焦屑長塊肉”啊!如今,改革開放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焦屑”又成了人們消脂解膩的佳品。每逢六月初六,我總是聞到“焦屑”的香……
焦屑(炒面)的制法
原料:新麥面粉200克、紅糖25克、熟菜籽油10毫升。
制法:1、將鍋洗凈炕干,把新麥面粉入鍋反復炒勻。
2、至皮色焦黃,顆粒松散,散發出面的香味。
3、吃時,放上紅糖,用開水沖勻,拌上熟菜籽油。
特點:綿軟細膩、口味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