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在不斷地進化過程中,使人體所存在的“部件”樣樣精干,各有專長,無一件是“廢物”。
比如闌尾,前蘇聯的醫學家就認為它是沒用的廢物,嬰兒一出生,便將它切除。后來醫生們才發現,正是這貌似“廢物”的闌尾,原來是免疫系統的一員“干將”,缺了它,人往往會鬧出病來。前蘇聯醫學家后來也發現,割了闌尾的人,患病的“機會”特別多。從此,他們再不給嬰兒切除闌尾了。
扁桃體,初看也是個“廢物”,常常“惹是生非”,醫生將它當作是引發腎炎的罪魁禍首。現在卻發現:它原是肺部和消化系統的 “忠實門衛”,哪里一有“動靜”,它馬上“報警”,提醒人們密切關注“事態”(病情)發展。
又如胸腺,以前,醫生們一直斷定它是導致小兒猝死的“殺手”,總想置它于死地而后快。直到六十年代,人們通過對小白鼠做實體試驗才徹底搞清楚了:原來胸腺是一個很重要的免疫器官,少了它還的確不成。從此,醫生才為蒙冤多年的胸腺“平反昭雪”。
松果體,位于丘腦后上部的一個“小不點”,以前也被醫生誤認為“廢物”,直到前些年方知它“身懷絕技”:它不斷地為人體分泌抗腺激素和降血糖素。其功勞也與眾不同:它不但具有防止人體性早熟的“監督”功能,而且還能促使大腦睡得更沉、更香。至此,人們才對它刮目相看。
我們可以自豪地宣稱:人體內無“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