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一過,轉眼就是“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元宵佳節,又要忙著包元宵慶團圓了。
元宵節始于兩千多年前的漢朝,那時歷法規定每年正月十五(上元)是祭祀主宰六神的“泰一神”的紀念日,《史記·樂書》就有“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泰一甘泉,以昏時夜祭至明而終”的記載。所以歷代朝廷每逢元宵,必定舉辦祭祀大典,全城張燈結彩,通宵達旦。
至于又叫湯圓、浮圓子的元宵成為節日主要吃食的習俗,民間說法不一,但最早見諸文字記載卻在宋代,《水團十六字》就記載湯圓燒煮的情況:“團團秫粉,點點麻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民間還以元宵的形狀流傳象征:團圓、幸福、美滿的口彩。
于是,我決定把我曾經在各地吃過而至今想起還會饞涎直流的湯圓,再度亮相元宵節。
藕粉圓子
這是多年前我出差江蘇鹽城吃過的。將豬板油剝去薄去衣,與白糖及研碎的核桃仁、杏仁、松仁、金桔餅等捏成像玻璃彈子大小的圓珠形餡心,先在藕粉中滾粘一層,放入沸水中煮片刻,使藕粉糊化定型;撈起,再滾粘藕粉,再入沸水糊化;如此反復5次即可食用。煮好的藕粉圓子色澤淺紫透明, 咬來極富彈性,餡心滋潤甘甜、幽香馥郁,別具風采。
此番元宵節我們決定也做藕粉圓子,好在家中有現成的藕粉,只要把餡心準備妥當,做起來也方便易行。
賴湯圓
是四川成都著名小吃,我慕名已久,后來碰到一次到那里出差的機會,喜出望外,下飛機就直奔賴湯圓,好不容易等到座位, 端來一碗共4只有圓、橢圓、枕頭形和一頭尖一頭圓等不同形狀的湯圓,皮色白如積雪,晶瑩剔透,咬一口糯不粘牙,果然如我所猜是4種不同餡心的湯圓:分別是黑芝麻、玫瑰、金桔、豆沙4種。逐只品味,真是豐富多彩,特別是蘸著桂花和黃豆粉進食,別有奇趣。
我想此番元宵節包湯圓,只要套用藕粉圓子的餡心,再加上現今市上在現磨、現賣的黑芝麻粉,核桃仁粉作為蘸料,邊蘸邊吃,就能品味遠在四川的賴湯圓風韻了。
武夷黑麻擂沙圓子
十年前應好友之邀到武夷山旅游,返程這天正逢元宵節,我們所住的百花巖賓館為了讓我們品嘗在節日之夜才能吃到的當地特色元宵,特地改在早餐時供應的,讓我們分享節日歡樂。上席的那盤堆得高高的烏黑油亮的元宵,在穿窗而入的陽光照射下,閃閃爍爍,惹人食欲大開,霎時間在座的箸點如雨,我挾之入口,頓覺甜而不膩,麻香馥郁、柔糯可口。它并無餡心,全賴擂在圓子表面的黑芝麻粉和白糖、香油增味,真是一味簡單易做、美味別致的節日美點。
此番元宵節決定也讓武夷黑麻擂沙圓子來席上爭寵,自能贏得滿席彩聲。
豆腐圓子
有一年我在浙江臺州表姐家過春節,她一定要留我過了元宵再回上海,盛情難卻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在臺州過元宵節要吃用肉絲、筍絲、香菇、蝦等加米粉煮成的咸味糟羹;也做豆腐圓子。這種咸味圓子色白湯清,滑嫩爽口,滋味特好,我從未在元宵節吃過味道如此讓我傾倒的湯圓,真是大開眼界。經表姐的揭秘,才知做起來并不麻煩。
原來是將肉糜中加進水發香菇、冬筍、蝦米、蔥姜等碎末,與鹽、味精、黃酒等攪拌均勻,再左手握蘸過水的調羹;右手拿雙筷子挑起小簇肉漿,放在匙中,用筷上下左右地翻騰,使肉漿翻搗成肉圓,就成為豆腐圓子的餡心,再一個個放在盤中待用。接著將在冰箱中冷凍過的冰豆腐取出用沸水解凍,撕成碎片擠干,加鹽、酒、味精拌勻;使勁捏碎抓成臺球大小的團狀塞進餡心,搓成圓子,表面再滾粘一層面粉漿,下入沸水鍋中,再轉中火煮20分鐘即成豆腐圓子。
以上這種用料普通,工藝簡單,創意獨特的佳節點心,經過試制,一炮成功怎不讓我歡天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