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底宣布調高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后,3月16日央行又通過了新的房貸政策,調高了居民購房貸款利率,這被許多人理所當然地解釋為政府壓抑房價攀升的舉措,他們的著眼點主要是購房者的負擔增加、購房欲望受挫、房價下跌以及部分業主可能變成“負資產人士”等話題。但我認為,事情得顛倒過來看。
我的一位親戚,看到加息的消息,便打來長途電話問:“我看好的房子還買不買?”我回答:“你只打算買一個單元,而不是兩萬個單元,太具體的選擇,我沒法比你看得準。但說到加息,你不應受那小數點后的利率增幅影響。這好比冬天來了,棉衣價格比夏天時貴,你是索性不買棉衣了,還是趕緊買呢?”
許多人都有一個自上而下的誤會:房價之所以“偏高”,是有人故意“炒”起來的,而為了壓抑“過高”的房價,就必須要“加息”;“加息”能夠有效地平息“炒風”和壓抑房價,而房價下跌引發的后果則喜憂參半—喜的是中低收入階層更容易買房置業,憂的是已經成為業主的人將承受房屋價值的貶損,成為負資產人士。事實上,這層層推理中的每一步都是錯的。
首先,房價攀升不是“炒”的結果。有人想炒,就能炒起來嗎?要是這樣,市場狀態完全以個人動機為轉移,那還有什么市場規律可言?最近幾年來,大家都在預測國內房價的走勢,其實猜中這個走勢并不難,難的是要把連貫的推理整理出來,并用事前或事后的事實來檢驗。價格的升高和下降,都有它背后的規律。我們要研究現象背后不以人的動機為轉移的經濟力量,而不是見“漲”就說“有人想抬”,見“跌”就說“有人想壓”。
房價攀升的唯一原因,是供小于求;房價“過份”攀升的唯一原因,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房屋,這就是通貨膨脹。沒有對房屋的真實需求,就不可能有房價的存在;市場中若沒有過多的貨幣,房價就不可能攀升過度。我以前曾說過,中國目前仍處于通貨膨脹的上升期,而這一現象很大的一個成因,就是人民幣鉤緊美元的匯率制度從美國引入了通脹。
加息是通脹的自然后果。通脹先行,加息緊隨其后。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在通脹發生后不是一次次加息的;但同時,也沒有哪里的通脹,是可以靠加息來平息的。要平息通脹,只能從根子上入手,從貨幣供應上卡斷過量的供給。在通脹環境下,加息顯然不能抑制市場對房地產商品的追逐。雖然購房者對加息有抱怨,因為購房的負擔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但只要市場上的房價仍然只漲不跌,人們很快就會醒悟過來:即使增付了利息,還是越早買房越合算。事實上,只要貨幣的過度供給不停止,這些貨幣流入市場,握著這些貨幣的人對房地產的加速追逐就不可能停止。
這意味著,那些看到央行加息就推測房地產價格將要下降、中低收入階層將更容易置業的人們錯了。央行加息,伴隨的結果不是房價下降,而是房價上升。現在討論房價下跌的后果,還為時尚早;而增加“負資產人士”的可能性其實也不存在—買了樓的人,會看到自己的物業是在不斷升值的—這是通脹時期的一般現象。
微妙之處在于:盡管認為房價是因“炒”而高的觀點是錯的,認為加息可以抑制房價的觀點是錯的,認為加息會產生“負資產人士”的觀點也是錯的,但央行加息的舉措本身并不錯—這是對市場變化和經濟力量較量的合理反應。這就像古代的神話—神話對雷電的解釋是錯的,但人們因為相信神話而規避雷電的行為卻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