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天氣溫暖宜人,令人心情愉快,然而王先生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王先生做出口貿易,委托某貨運代理公司(A公司)從大連港分別為泰國三家公司出運4噸撲熱息痛、6噸安乃近和5噸安痛定拼箱貨物,在香港轉船。這15噸貨裝在一個集裝箱內,A公司在轉船過程中卻只簽發了一張提單并更換了提貨人抬頭,提貨人改為泰國曼谷船舶代理公司(B公司)。貨物抵達曼谷后,泰國那三家公司分別憑從銀行取得的一程船提單到了海關無法報關,并且三家公司中任何一家都不可以單獨報關,原因是與二程船提貨人抬頭不一致。而B公司又沒有藥品進口經營許可證,也不可以報關。后來按照海關要求,泰國三家公司到衛生部、商務部備案,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并且約定好同一時間報關、開箱提貨。期間A、B公司不僅不能夠提供好的服務及承擔相應的責任,而且還向那三家公司收取比正常船舶代理公司高出30%的費用。
“為這事泰國三家公司都與我終止了合作關系!……無可奈何……”面對突然失去的市場,疲憊不堪的王先生只能搖頭嘆氣。
一個小小的失誤就為外貿公司帶來了很大的麻煩,貨運代理公司在外貿業務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正因為其重要,貨運代理被推到了外貿業務的風尖浪口上。對貨運代理外貿公司是又愛又恨,愛的是貨運代理的專業性,貨運代理可以很輕松的解決出口貨運的各個復雜環節;恨的恰恰也是貨運代理的專業性,出口貨運中各個環節錯綜復雜,貨代公司的毫厘謬誤也會導致貨運中的千里之差。
“貨運代理的又一個敗類!……”合眾出口網的論壇上赫然出現這樣一條信息。根據論壇后面留的聯系方式筆者撥通了當事人路小姐的電話,“你知道×××的下落?”路小姐的第一句話卻是這樣的。原來是貨運代理人×××在收取路小姐的代理費用之后就“悄然蒸發”了。
貨運代理到底怎么了?
貨運代理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國與國之間商品交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而產生的。在國際貨運市場上,貨運代理行業處于貨主與承運人之間,接受貨主委托,代辦租船、訂艙、配載、繕制有關證件、報關、報驗、保險、集裝箱運輸、拆裝箱、簽發提單、結算運雜費,乃至交單議付和結匯。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觀察貨運代理:一、貨運代理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行業,貨代工作聯系面廣,環節多,操作中需要極高的專業性、技術性和政策把握性。因此貨運代理工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這對貨代行業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說來容易做時難:人才的培養和管理,既要注意培養和引進優秀人才從事貨運代理,又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培訓。二、貨運代理中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素。這樣貨代業務首先在訂立委托代理合同之前就可能出現“劣勝優汰”現象:優秀貨代企業由于實力雄厚,操作成本自然也就較高,競爭中采取優質優價策略;而一些服務不好的貨代企業為了能得到業務,則采取低報價策略;委托方由于缺乏信息,最有可能選擇的恰恰又是低報價的不良代理,最終得到的往往是代理方的“低價低質”服務。其次由于信息不對稱貨代企業也可能在訂立委托代理合同之后產生“敗德行為”:委托方無法完全監控代理方,貨代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做出損害委托方利益的事。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則首先是要貨代行業加強行業自律;其次優秀貨代企業可以采取“信息甄別”策略,要善于樹立自己的品牌,以自己的品牌和實力來贏得市場;第三外貿企業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選擇貨運代理時更要考察對方的實力和業務能力。
回過頭來看一下我國的貨運代理行業,雖然目前經商務部批準的貨代企業已經超過5000多家(含分公司)。有人用產業經濟學理論對貨代行業進行分析,認為貨運代理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一個初具規模的新興服務產業。但從整體上我國貨運代理仍處于幼兒期,從1988年我國國際貨運代理市場開始放開,到現在也不過17年的時間。直到2004年7月1日起,我國政府對貨代行業的管理方式才由限制性審批調整為注冊登記制度。我國貨運代理的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可用五個字來概括:“小”(經營規模和資產規模小)、“少”(服務功能和專業人才少,業務培訓少)、“弱”(競爭能力和融資能力弱)、“散”(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缺乏網絡支持或網絡分散、經營秩序混亂)、“低”(信息化和營銷水平底,缺少獨立的國際信息網站對業務的支持)。
事實上,作為對外貿易的“后勤部隊”,貨運代理行業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飛速增長在迅速發展。據海關統計,200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為8512.1億美元,同比增長37.1%;200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則達到11547.4億美元,同比增長35.7%。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貨運代理行業的快速成長。據業內專家分析,各種促進我國外貿增長的利好因素在2005年將繼續保持慣性。一是國際貿易環境明顯改善,外需拉動出口增長勢頭強勁;二是全球生產力轉移使得我國加工貿易的增長步伐加快;三是國內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的上升階段,為擴大進出口提供了基本條件;四是入世效應的繼續釋放,出口配額的進一步取消將促進產品結構的繼續升級,提高我國外貿出口能力。可以預見我國貨運代理行業在今后幾年內都將會有不錯的業績表現。
然而,成長是需要時間的;成熟則是要付出代價的。貨運代理這一新興產業自然也不會例外。這個“成長的代價”埋單者則不外乎兩個:貨代行業和外貿企業。貨代行業可能將經歷一場重新洗牌的混戰,優秀貨代企業脫穎而出,“老弱病殘”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外貿企業則難免遇到更多的“委托—代理”風險。不過風險只是一種可能性,一些必要技巧的掌握也會使風險降到最低。一些資深外貿經理人提出了如下規避代理風險的藥方:一是要選擇那些信譽及知名度較高的貨運代理公司,這些公司往往服務周到,效率高,收費合理,處事公平。貨代分一級貨代和二級貨代,一般來說,一級貨代的實力強于二級貨代,同等運價條件下,盡可能選擇一級貨代。 二是在選擇貨運代理公司時不僅要注意貨物在整個運輸過程中的相互銜接,而且更要注意貨物的安全性。 三是選擇不僅能夠提供高效的通關服務,而且能夠進行多式聯運服務的貨運代理公司。 四是對貨運代理公司進行等級優選式分類管理,通過競爭淘汰那些服務差、收費高的貨運代理公司,形成穩定的服務渠道,盡可能選擇與自己有長期合作關系的貨代,這樣做既安全又高效。五是與貨代在業務往來過程中,重大事項必須通過書面傳真或電子郵件予以確認,先要求貨代將運價、港雜費、倉儲費、報關費等費用明細交外貿公司書面確認,待外貿公司確認后再將出運貨物明細單書面通知貨代,以避免“空口無憑”之運雜費糾紛。六是重要文件的傳遞必須堅持書面簽收確認的方式。如外貿公司遞交貨代的報關文件(含報關單、核銷單、核銷手冊、發票、裝箱單、報關委托書等)以及貨代寄外貿公司的提單和出運后海關簽退的報關文件均應由收件方書面簽收。
事物的發展是必然的,成長的過程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貨代和外貿企業到底誰在為貨運代理的成長而煩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