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案例主要探討如何操作新產品進入市場,對于每一個從事營銷工作的人,都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產品分析和產品力打造是確定市場進入策略的基礎。加多利公司對“格雷特”寄予厚望,可見其是具有一定的產品優勢的。但是,對于加多利公司而言,“格雷特”和以往產品最大的區別是它基本上是一個“全新”的產品。一個新產品進入市場,不僅要看其本身的市場潛力,也要看和以往的產品、渠道、目標消費者之間具有多大的關聯性,這對確定產品的市場進入策略是至關重要的,而加多利公司這方面的工作,卻做得很不到位。
作為一個全新產品,以往的渠道包括消費者可以借用的資源不是很多,同時,市場上也只有神龍和佳美兩家在做,雖然花了不少錢用于廣告,但總體銷量只有三千多萬。因此,這個產品的入市策略,不是急于占有多大的市場份額,而是如何快速地提高整個市場的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加多利在其他產品以及渠道上的優勢,今后進行市場份額的再次分割,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在產品形象的塑造上,一定要注意為未來市場埋下伏筆。
消費者以及市場分析,是新產品入市不可缺少的環節。對消費者的分析是新產品上市絕對不能省略的環節。從案例來看,公司和大區經理簡文都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所有的判斷都是憑經驗,這實在是新產品上市最大的風險。消費者分析至少應該起到幾個作用:確定產品的定位以及產品力提升的方向;確定可以采用的傳播手段和策略;確定可以采用的渠道通路和促銷策略。
在明確產品優勢、確立進入策略的總體原則之后,應該將著眼點放在“快速培育市場”以及“塑造產品與眾不同”兩大重點上,這時候,如何巧妙借用公司、渠道甚至對手的資源,就是操作的關鍵了。
品牌借用,對于快速培育市場作用重大。“格雷特”雖然是一個新的產品,但是,它基本上還是一個電子產品,由于加多利之前在電子辭典等產品方面具有較好的市場口碑,借用加多利這個品牌作為新產品的品牌背書,是很有可能的。海爾由冰箱向洗衣機、電視機的過渡比較順利,就在于海爾本身形成的品牌,對于新產品起到了背書和保證作用。
足夠的“消費者認知率”和“消費者到達率”是新產品形成熱銷的前提。“格雷特”進入市場能否成功,取決于潛在消費者能否知道這個產品,以及當具有購買欲望的時候能否在市場見到產品。作為一個高端電子產品,它與原來的渠道有很大的重復度,這對于新產品快速進入市場,在短期內達到較高的鋪貨率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加多利只是簡單地作為一個新產品,硬性地“塞”給渠道,結果花費了大量的資源,包括資金投入。如果我們還是在“借”字上做文章,對于“格雷特”這樣一個具有很大市場潛力的產品先期進行一些投入,在“造勢”上做足功夫,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一種期待,甚至“渴望”,而這也會對終端起到“拉動”作用。渠道商的逐利本性會使得他們愿意和加多利一起為產品造勢。當然,在渠道不配合時,借用加多利其他產品對渠道施壓,保證產品的鋪貨率,也是必要的。
競爭對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是可以借用的資源。“格雷特”還處于市場的導入期,這時候的主要問題,不是急于和對手搶占市場份額,而是盡快把市場做大。神龍和佳美已經耕耘著市場,擴大市場是大家的共同目標,加多利公司應將其推廣策略和對手推廣策略巧妙結合,形成借用,避免在產品的導入期就和對手發生口水戰,那樣對產品傷害無窮。
恰當的促銷和宣傳,是新產品進入市場的催化劑。加多利也在終端上了促銷員,但是促銷員的定位有問題,他們真正成了促銷員,而不是宣傳推廣員。新產品上市期間,由于消費者對產品的相關信息了解很少,促銷員應該是以介紹產品、培養潛在消費者為主,以促成現場沖動購買為輔。“格雷特”是有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需要消費者對其有全面的了解,那么針對消費者群體特征進行促銷和宣傳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利用電子產品和網絡的相關性,使用網絡媒體開展一些介紹和活動。
由于“格雷特”今后在市場培育到一定程度時,會有新的市場洗牌活動,因此,在借用現有的“勢”的同時,要突出產品“與眾不同”之處,包括和對手產品的差異化,避免今后的“混戰”。
營銷無定勢。對于新產品進入市場做全面地分析,才能夠巧妙地借勢發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