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會上必有議,議而必有決,決而必有行,行而必有果。現階段,“以會行政”的局面還不可能根本改變,政府的執行力,很大程度上還得表現在“開好會、貫徹落實好會議精神”上,因而我們應該讓會議更像會議。
從實際看,會議的效率并不完全與時間長短相關,一些省市限制會議時間,限制發言時間,未必是最佳辦法。會議要有效率,主要與會議內容、會議提供的信息量,以及會議落實的結果如何等方面緊密相連。不同性質的會議,有不同的開法,也各有側重,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必須抓住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如何提高會議效率,進而提高政府執行力,須有“七得”。
部署性會議做到“三得”
部署性會議的概念就政府系統而言,主要指政府全體成員會,還包括農村工作會議、教育工作會議、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等大型專項會議,也包括動員性會議、各種類型的演講會和報告會等。
叫得響:通俗地講,就是講的人有激情,聽的人來勁,因而對講話稿的內容、發言者的表達和人格魅力等都有較高要求,特別是要求講話有內容、有高度、有氣勢。現在一些城市的書記、市長的講話就頗具感染力,聽他們講話是一種享受,越聽越想聽。3月25日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的就職演說,長達三個多小時,看起來時間偏長,但聽眾反應卻出奇的好,一位公安局長說,“工作30多年,我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講話,舒服啊!”不光官員有這樣的評價,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位副研究員指出,李鴻忠的一番就職演說帶來了不小的震撼。但也有許多人的講話言之無味,發材料、照稿念,“臺上講得天花亂墜,臺下聽得昏昏欲睡”。
記得住:就是讓聽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要求講話的人做到思路清晰、脈絡分明,提供的信息量大,特別是要有“文眼”,不說讓人刻骨銘心,至少要能記上兩三天。因此,講話稿一定要高度凝煉,善于總結,不說則已,一說就要給人留下一點東西。
落得實:要求會議講話中的舉措要切實可行,保障措施得力,做到既要打雷,又要下雨。說是為了做,光說不做,或做不到,還不如不說。落得實,是會議的價值所在。遺憾的是,現在有許多會議,講的人慷慨激昂、唾沫橫飛,聽的人激動不已,但接下去無聲無息,許諾成了空頭支票,這樣的會議實際上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執行力。因此,千萬不能圖一時興起,圖嘴巴痛快,隨意許愿,要做到承諾有度,有諾必踐。
研究決策性會議做到“四得”
研究決策性會議,就政府系統而言,主要包括政府常務會議、市長(縣長)辦公會議、各種類型的專題會議。就黨委系統而言,主要是常委會、書記辦公會議、黨委專題會議等。
前期做得實:就是會議前的議題準備工作要扎實。主要有三點,一是嚴格控制會議內容,部門能夠決定的事情,決不能在政府常務會議上研究決定,讓部門負起責來,控制會議的議題數量。二是每一個議題會前各相關單位和人員要深入討論、征求意見,只是有爭議的問題才讓領導研究決策。三是至少提前兩天將上會的材料發到參會人員手中,預先了解和消化。可以說,會上十分鐘,會前十天功。前期工作做好,是開好會議的保障。
匯報講得清:匯報到位有兩個關鍵,一是匯報材料要準備得好,首先是言之有物,抓住要害,其次是包裝精美,頁面、字體、排版、印刷等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好的文字表達是成功的一半;二是匯報者發言言簡意賅,能夠吸引領導的眼球。匯報的時間一定要控制,如上海市政府規定,政府部門向市政府常務會議匯報的每個議題,匯報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廈門市政府的政府常務會議,雖然沒有匯報時間的硬性規定,但要求簡明扼要,直奔主題。匯報得好,才能提高研究決策的效果。
研討抓得住:就是領導研究討論問題要緊扣主題,主持人能夠抓住問題的要害,就有爭議的問題、關鍵問題組織研究討論。要求主持人能充分駕馭會議,不能讓會議開得漫無邊際,更不能跑題。同時,要容許不同觀點,聽得進不同聲音,調動討論的氣氛,放得出去,收得回來。有時可能出現發言不著邊際,不得要領的情況,主持人應策略地將發言引導到主題上來,敢于叫停,善于叫停。只有抓得住要害,才能形成決策。
督查咬得緊:就是落實會議精神迅速徹底。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會議紀要及時準確。當天會議,盡量做到當天出紀要,政府的會議,要盡快報黨委、人大及政協的主要領導通報會議主要精神。二是任務分解及時,專人督促檢查,咬住不放。三是落實情況要及時向領導反饋,有些還要提出整改意見和措施。督查有效果,會議才有意義、有價值。
做到“七得”要抓好三個環節
做到“七得”,關鍵要抓好三個環節:
首先是綜合研究。只有充分的調查研究,對情況了如指掌,才能寫好講話稿,匯報稿,進而才能在會上講得好話,作得好匯報。一般來說,有頭腦的領導,非常重視辦公廳(室)的綜合研究部門,善于借助寫作班子,視其為“智囊”。聰明的領導,他會與寫作班子的成員一起探討,力求每一個發言稿都有實在的內容,都有可操作的舉措,都能給聽眾留下印象,這樣的會議和講話,別人才不會厭煩,才能對工作有所推動。但還有許多領導,調研不深,視野狹窄,思路不清,講話稿完全依靠寫作班子,有時寫作班子為了提醒念的時候注意節奏,在稿子上特別注明“這里可能有掌聲”,意思是念完這里要稍作停頓,好讓聽眾鼓掌,結果報告者原文照讀,鬧出笑話。這樣的會議,耽誤了大家的時間,耽誤了共同的事業。
其次是追蹤落實。這個環節要求有一股韌勁、狠勁、較真勁,同時對會議的內容非常熟悉,對全局的工作也要有所把握。很多會議,只有通過督辦檢查,常抓不懈,才不會虎頭蛇尾。如果說,綜合研究出來的稿子關系到會議講話者個人的素質,那么督促檢查出來的結果,就關系到領導的工作作風。督查工作,并非督查部門一家之事,而是與市長專線、政府網站、信訪、“兩辦”等許多部門有關。
再次是好的運行機制。包括工作機制、溝通機制、協調機制和決策保障機制。有好的機制,許多上一級領導的專題會議、現場辦公會議就不存在了,就轉化為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商:或開一個碰頭會、電話溝通或書面會商。市長們的文山會海,很大程度上是部門倒逼使然。由于缺乏良好的工作機制,本來委辦主任或正副秘書長出面就可以解決的事情,現在沒有辦法解決,非得分管副市長出面開個協調會不行;很多時候還要請市長一起出來協調。另外,領導還要拉得下臉,不該出席的會議堅決不出席。現在有一種不正常的習慣,認為出席會議的領導級別越高,會議就越重要,有許多會議組織者為了提高會議規格,死纏爛打、軟磨硬泡,一定要最高領導出席,以顯示會議的重要性。保障機制對決策的落實至關重要,決策一旦通過,必須堅決執行,不能半途而廢。
“七得”及以上三個環節,表面看來,是解決如何開好會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到領導班子的素質問題、班子的工作機制問題,尤其是主要領導的水平和風格。如果說,高效率的會議,是一顆顆的珠子,主要領導的水平和風格就是一根紅線,紅線有問題,再好的珍珠也串不起來,再好的會議,也開不好,開得不像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