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海峽兩岸經貿關系的迅猛發展,臺商投資大陸的步伐也不斷加快。兩岸先后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后,雙方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又獲得了新的契機。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4年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6.46萬個,協議金額793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金額398億美元。今年4、5月份,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后受邀訪問大陸,與中國共產黨就包括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最終邁向兩岸共同市場等在內的一系列重大議題達成共識,為兩岸經貿關系發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很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臺商西進投資熱潮。
從過去20余年的歷史演變看,臺商對大陸的投資在地域、產業及形態等方面呈現出若干明顯特點,為人們勾勒出一幅立體的臺商投資路線圖。
地域的擴展
從投資區域看,臺商投資經歷了由廣東、福建沿海地區逐步向北部及內地滲透、擴展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特別是在臺當局1987年正式解除“戒嚴”、開放大陸探親之前,對大陸投資在某種程度上仍處于“非法”狀態,臺商早期投資多選擇開放較早,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港澳,語言與生活習慣更為接近,也便于外銷的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珠江三角洲成為投資熱點。據統計,1981年至1989年,大陸共吸引臺資10.57億美元,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福建省,約占總金額的38%,其次為廣東省的28%,兩地相加剛好占2/3,算得上是高度集中。
90年代后,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這一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其一,廣東仍保持穩定增長,福建則明顯下降,出現了以東莞為代表的臺商投資“群聚效應”。其二,因浦東開發所帶動的經濟熱潮、本身具備的發達的物流體系及強大的市場輻射力,上海受到臺商的青睞,長江三角洲地區迅速發展成為臺商投資的新熱點。其三,沿海地區仍然是臺商布局的重點。據臺方統計,1991年至1999年,臺商對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沿海地區的投資共占臺官方核準對大陸投資總額的78%。其四,向華北及內地擴散的現象開始出現,北部的天津、河北,及西南部的重慶、成都等地,逐漸成為臺商選點地區,投資金額也呈現逐步成長的趨勢。
2000年以來,臺商投資重點地域最終實現了由珠三江向長三角的轉移。雖然珠三角地區擁有的臺商企業總數仍居高不下,但臺商投資金額的份額卻明顯衰退,長三角吸引的臺資總額大幅超過珠三角地區,上海、蘇州、南京、寧波一帶,尤其是昆山,已經形成了臺商新的群聚地區。據臺方統計,1999年,廣東吸引的臺資總額仍占全國的40%,領先江蘇2個百分點,但2000年,在廣東份額并未明顯減少的情況下,江蘇大幅上升,超出廣東9個百分點。最近幾年,廣東所占份額已降為25%左右,江蘇則保持在50%左右,幾乎是前者的兩倍。
從近期看,臺商投資在地域方面具有如下幾個發展趨勢:其一,在長三角、珠三角作為臺商投資重點區域的地位難以撼動的前提下,以北京、天津為中心,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灣地帶,因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特殊性、海空航運的便捷、渤海地區向內地輻射能力強等區位優勢,逐漸成為臺商投資的下一個重點;其二,西北及東北地區以豐富的自然資源、廉價的土地勞力等優勢,并受惠于開發大西北及振興東北等政策因素,對臺商形成新的吸引力,未來的發展前景看好;其三,沿海地區出現的“民工荒”及電力緊張,臺商日漸重視內需市場,投資呈“擴散化”趨勢,也為內地省市吸引臺資提供了新契機。
產業的升級
從投資產業看,臺商對大陸的投資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技術密集型與資金密集型轉移,產業的升級出現了明顯的階段性。
在臺商投資的初期,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食品、飲料、塑料制品、橡膠制品、紡織成衣、木竹制品等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些產品大多屬于下游加工業,技術層次較低,投資規模不大,多屬于臺灣中小型企業。即使是電子業,也是以鍵盤、鼠標、機殼等低技術層次的零組件為主。
90年代中期之后,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結構出現了明顯變化。一方面,下游的制造業帶動了上端的石化業及電力等基礎設施投資;另一方面,隨著臺灣以信息電子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的崛起及國際產業分工的形成,臺灣電子電器業、精密儀器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大陸的投資不斷升溫,使得以食品飲料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比例不斷下降,單件的平均投資金額明顯增加,一向對大陸投資保持謹慎態度的臺灣大中型企業逐步成為主力軍。
以食品飲料業與塑膠制品業為例,80年代其占投資總額的比例均超過10%,居一、二位。90年代初,電子電器業的比重逐步上升,與二者已旗鼓相當。90年代末,食品飲料業與塑膠制品業下降為5%左右,而電子電器業則迅速增至40%以上,幾乎占了臺商投資的半壁江山。
與上述趨勢相伴隨的是投資案件的大型化。據臺方統計,臺商對大陸投資單件平均金額到1994年才超過100萬美元,至1996年迅速超過300萬美元。此后,雖因臺當局采取限制措施及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而有所下降,但總體上呈現回升勢頭,目前仍維持在300萬美元左右的水平上,顯示出投資案件的大型化趨勢。
在此情況下,以上市、上柜公司為代表的臺灣大中型企業也成為臺商投資的主流。據臺方統計,到2004年第一季止,共有451家上市公司赴大陸投資,占所有上市公司的67%;274家上柜公司赴大陸投資,占所有上柜公司的59%。
未來一段時間,臺商投資在產業上將會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其一,以電子電器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方興未艾,仍將是臺商投資的絕對主力;其二,隨著大陸進入WTO的后過渡期,以金融、保險、醫療、零售業為主的服務業將成為臺商搶灘的重點;其三,由于近期大陸方面加大了增加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及兩岸農業合作的力度,臺商在農業領域的投資也有望成為新的熱點。
本土化的走勢
投資逐漸“本土化”是近年來臺商投資大陸的一個明顯趨勢。
傳統上,臺商以“兩頭在外”(原料從臺灣進口、產品回運或直接向國外出口)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價格補償貿易)加工貿易型投資為主,“當地化”程度不高。但是,近年來,臺商在大陸的投資運營中,不僅在采購、銷售環節,而且在用人、融資及產品研發等方面,都出現了本土化的趨向。
從采購方面看,過去臺資企業的設備與原材料都依賴進口,當地采購比例很低,但近年來臺商在大陸當地采購半成品、原物料、機械設備的比率逐年升高。據估計,目前臺商當地采購率已高達60%。究其原因,除了大陸本身工業體系的逐步完善、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及價格較低外,臺商投資某一產業后,相關的上下游企業跟進在大陸建立生產基地,進而形成了“產業群聚體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銷售領域,過去臺商都以外銷為主,對產品在大陸的銷售并不重視,但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大陸龐大的市場也日益成為臺商布局的重點。據統計,2001年臺商產品大陸銷售的比例已達48%,除紡織與電子業較低外,其它行業均在40%以上。
在人力方面,過去臺商在進行投資時,都帶過來大批的臺籍人員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但近年來這一情況有了明顯的改變,臺商越來越多地聘用大陸人員,大多數臺資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已基本實現本地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大陸高素質人才的迅速成長,如在電子業方面的數量已超過臺灣;二是兩岸文化相同,使用大陸人員替代性強且工資成本較低;三是使用當地人才,可以更好地拓展當地市場、與當地企業結盟合作,以便迅速融入當地社會。
從融資的角度看,過去臺商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融資多在島內進行,但隨著其投資規模的日漸擴大,大陸銀行也加強了對臺商的資金支持,從大陸當地籌措部分資金便成為現實而必然的選擇。據臺灣學者的調查分析,目前大約有43%的臺商選擇“就地取財”,臺商的融資狀況比過去已大為改善。
從產品研發方面看,由于大陸基礎科學研究實力增強,擁有不少的優秀科技人才且工資相對低廉,臺商也積極在北京、上海等地投資設立產品研發中心,開發適應本地市場所需的新產品。就目前而言,雖然總體上臺商大陸投資的技術來源仍以母公司提供為主,但當地自行研發的比例上升幅度非常快。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