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和諧社會”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生態(tài)中的一個流行詞。在中國地方官員的話語體系中,“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已是一個贏得“話語霸權”的階段性命題。但正確答案的給予,并不在于話題本身是否“霸權”,更不在于“權”,而在于“講理”。
我以為,“講理”的關鍵在于處理好“官”與民、公權力握有者與私權利享有者之間的關系。“官”民和諧則天下安,自古皆然。
不講理是官民關系緊張的根源
官員,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稱謂的“領導”,本質上是公權力的握有者、行使者。從民主的立場看問題,現代社會一切權力屬于公民。是公民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讓渡了自己的一部分權利,才形成了官員即各級領導手中的權力,因此,公民設置權力的目的根本上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一切公權力的存在都應該把公民利益的實現和滿足奉為圭臬。現代政治倫理學也認為,公共權力的正當性首先是“善”,公共權力運行的目的應當滿足公民個體利益發(fā)展的需要,并最終獲得公民個人道德良知方面的認同。因此,一切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必須使自己的決策、立法、執(zhí)法以及一切與職權相關的行為都建立在符合理性的基礎上。換言之,官員必須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是尊重“以人為本”理念的執(zhí)政方式,也是公共權力實現“以人為本”宗旨的不二法門。
遺憾的是,這些“法理”總是被現實生活一再顛覆。某些公權力的握有者一旦權力到手,就頤指氣使,為所欲為,一幅鄧小平先生生前所刻畫的官僚主義者的形象:濫用權力,好擺門面,官氣十足,動輒訓人,壓制民主。一言以蔽之,他們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權壓人。當然還有另一種官僚主義,他們遇事推諉,不負責任,對民眾的意見、要求、建議一概不理睬、不答復,更不說明理由。
“你要影響拆遷工作一陣子,我要讓你痛苦一輩子”,重溫一遍嘉禾拆遷事件中的這個口號吧,蘊涵其間的霸王姿態(tài)寒氣逼人。須知:有權的人不一定掌握真理,而沒有掌握真理的官員由于理不直,氣不壯,就只能依靠濫用權力,以施其奸。憑借普通民眾的生活經驗,我們知道,一些地方“官”民矛盾尖銳,社會問題長期淤積成災,乃至民怨沸騰,無不在于主政者蠻不講理或死不講理。
善治的官員是講理的典范
講理,至少包括講政治、講法律、講事理。首先,要講政治。講政治并不是一件庸俗的事,但警惕將之庸俗化。“政治乃眾人之事”,而眾人之事決不是主張一致、鐵板一塊。一個日趨多元的社會中,必定存在著各種利益沖突: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沖突,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沖突,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沖突。每當歧見紛呈需主政者決策時,官員就不能不站得高,看得遠,并與民眾講清楚事關大局、事關長遠的大道理。同時,現代法治社會要求我們的領導必須講法律,“法乃理之形,理乃法之神。”好的法律必定合乎人情,合乎理性,講法律就是講規(guī)律,講道理,講人情。
當今,中國社會階層的快速分化,多元利益的角逐正在激蕩著矛盾的方方面面。主政一方的官員,必須堅信低層民眾是通情達理的。避免“官”民矛盾激化,首當其沖的是官員要講理。要求官員對民眾充分說理,是構建和諧社會最起碼的要求。現代和諧社會必定是一個民主社會,和諧社會中公權力運行的一切行為,包括立法行為、行政行為、司法行為等等,都要具備并且提高它們在全社會的可接受性,要使行為的接受者口服心服,這就需要公權力握有者與私權利享有者之間存在雙向溝通,特別需要預設一種雙方之間暢通的說理機制。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國家正在一步步創(chuàng)設這樣的機制,比如,在《立法法》中,已經規(guī)定民眾參與立法、立法聽取意見的制度;在《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中規(guī)定了必要的聽證程序,規(guī)定了處罰應當告知理由、行政機關做出不予許可決定應當說明理由等制度;信訪機關、復議機關和司法機關在作出有關答復、決定、裁判等文書中也越來越強調必須充分說明理由等等,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也是良好的開端。
(作者系蘇州大學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