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在讀書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學習方法和技巧,為的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好事。但是,很多周學又一味地追求學習的技巧、捷徑,而忽視了最基本的東西,即基礎知識的學習,撿起芝麻丟了西瓜,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學習傾向。
誠然,學習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但必需是科學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學得更好、更輕松、更愉快。實際上,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什么“神奇的方法”,惟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以勤學不已的精神抵達成功的彼岸,這才是學習、讀書最好的方法。
東晉著名的大詩人陶淵明退居田園后,鄉鄰中有個少年來向他求教:“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淵博的學識,不知您在少年讀書學習時有什么妙法?”陶淵明一聽這個少年是向他討教學習妙法的,便掩面將須哈哈大笑:“天下哪有什么學習妙法,真是荒唐、荒唐!”然后,他嚴肅地對少年說:“學習是絕對無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勤學則進,輟學則退。”接著,陶淵明拉著少年的手來到稻田邊,指著一棵尺把高的禾說:“你蹲在那禾前,聚精會神地瞧一瞧,它現在是不是在長高?”少年搖了搖頭,陶淵明接著引導說:“你看見禾苗不長高,其實,這禾苗每時每刻都在長高,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而已。正如我們讀書學習,知識在增長時也是一點一點積累的,有時連我們自己也感覺不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學不已,就會由知之甚少變為知之甚多,就如有人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陶淵明說著,又指著溪邊的一塊大磨石問:“你再看那快大磨石,為什么會出現馬鞍一樣的凹面呢?”少年隨口回答到:“那是磨損的。”“那你可曾見過,它是哪一天被磨損的?”少年想了想,說:“不曾見過。”陶淵明又因勢利導地說:“這是農夫們天天在上面磨刀,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磨損而成的,絕非哪一天之功啊!從這磨石,我們便可以悟出另一個道理來,這就是‘輟學如磨力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學習一旦間斷停止,所學知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忘掉。”此時,少年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叩首拜謝,滿載而歸。
沒有什么神奇的妙法便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陶淵明道出了學習的真諦——勤奮。勤奮可以彌補天資的不足,而天資卻永遠也彌補不了惰性的,缺陷,哪里有勤奮耕耘的足跡,哪里就有理想的歸宿。的確,學習沒有什么神奇的妙法,只有勤奮刻苦,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正如《賣油翁》里所講:“唯手熟爾。”最關鍵的原因還在于此。當眾人都在驚嘆他那“神妙絕技”時,他用一句“唯手熟爾”,輕描淡寫,指明自己擁有這些絕技的方法只是熟而已。的確,熟能生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勤奮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勤奮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那位少年所說的妙法,或者我們所說的某種方法,也必需建立在勤奮學習的基礎之上。
陶淵明教育后輩,也給我們每一個青少年深刻的啟示:請記住,要想學習好,就必須勤奮,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