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幾種誤區:
誤區一:聽信傳言,產生排斥的心理障礙。
上初二時,學生往往從別人那里打聽到物理難學,因此一接觸物理就有一種心理障礙,內心排斥它。
誤區二:對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認識表面化。
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認為物理的學習與歷史、政治相似,只要把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記熟,就能夠解決有關的問題,其實則不然。
誤區三:物理量的符號單位及單位的換算經常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
物理中所涉及到很多物理量,而每一個物理量又有它特定的符號單位,單位的簡稱、單位的符號及單位間,的換算。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又來不及消化,往往很容易混淆,鬧出不少的笑話。
誤區四:理論知識與問題的解決方法脫節。
在學習理論知識時,有一本書可以翻閱,似乎能完全接受老師所教的內容,一旦遇到問題,即使是以前學過的知識,甚至與課本中的例題相似的題,也會不知,所措,無從下筆。在講過以后,感覺又是那么簡單。由此可見,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不會運用,成了讀死書。
誤區五:所學知識不能很好的連貫起來。
知識是慢慢積累起來的,但所學的知識又是相互聯系的,可學生學習一點就是一點,不會把前后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特別是在解題的過程;一旦涉及到前面所學的內容,不是束手無策,就是翻書也找不到,最終弄不明白前面在哪里學過。
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五種誤區,特提出相應的幾種解決方法。
方法一:教師在上第一節課時非常的關鍵,不僅要排除學生排斥物理的心理障礙,還要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建議采用以下幾種途徑:
1,提問。可以順著學生的心態提這么個問題:大家也許會認為物理很難,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物理難在哪些地方?這樣同學們就會說出他們心中的疑團。如果老師能巧妙地解釋,這一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2,老師的演示實驗。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主的學科,用一些簡單又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并且把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實驗中的物理現象。比如:把雞蛋放在硬紙片上,用手指突然彈擊紙片,雞蛋會隨著紙片一起飛出嗎?通過實驗證明不會,原因是因為雞蛋有慣性。
3,學生自己操作實驗。學生可以利用手頭現有的材料,鋼筆帽和小紙條,把筆帽放在小紙條上面,快速抽動紙條,結果筆帽仍立在原來的位置。原因是什么呢?與哪個實驗相似?兩個干燥的小玻璃很容易分開,而把這兩塊小玻璃弄濕,壓在一起就很難分開的原田是什么呢?引導學生思考,指出是我們生活空間中大氣壓的作用。這樣讓學生自己動手滲與實驗操作,不僅活潑了課堂氣氛,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方法二:化抽象為具體,由表面認識到本質認識。概念、定律如果照本宣讀就過于抽象,也太枯燥無味,所以在教學中不僅要用形象的實驗或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來乳出概念或定律,還需用形象的事例來印證它,讓它由一個抽象的影變成一個具體的形,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概念與定律。
方法三:物理量的有關內容的聯想記憶與本質內容的理解。
所學的物理量的規定早以明文表示出來,脅理量的符號也有它自己的來歷,物理量的單位以及單位符號都有它們特定的含義。例如:質量用m表示,重力用g來表示,速度用v來表示,時間用t表示等,它們都有特定的含義,即其英文的第一個字母(質量——mass;重力——grvity;速度——velocity;溫度——temperature;時間time)。還有些物理量的單位與人名有關的,如;力的單位一牛頓(N),溫度的單位——開爾文(K),功率的單位——瓦特(W)等。搞清楚了這些有關的內容,在公式計算中,也可由單位來檢驗解題是否正確。如在求力的大小的題目中,若你得到的單位是kg,很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力的單位是N。在物理量的相關內容中所涉及到的名人軼事很多,不妨在適當時機多給學生介紹,或介紹有關課外書籍,使學生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些不僅能夠掌握有關知識內容,還可以啟發學生,無形中挖掘學生的潛力,何樂而不為呢?。
方法四:注重理論知識與應用相聯系,把前后知識穿針引線貫穿起來。
理論應用是在于解題,實際應用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例;一臺水泵的功率為4.gkW,10min內它能將體積是多少立方米的冰送到20m的高處?這是廣個生活中的問題。首先要認真審題,確定有哪些已知量,要求什么量,再根據所要求的物理量來分析解題思路。最后確定好解題思路后,引出公式,代人相關數據,計算出結果,反過來由結果來檢驗過程是否正確。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認真審題的勻慣,啟發學生對知識的追憶與連貫,提高,學生的引用水平。
方法五:老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做好素質教育的實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