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滴在熱油鍋里為什么會爆裂?
做菜時,常常不小心將水滴人滾熱的油鍋中,這時總會產生產劈里啪啦”的爆炸聲,而油濺入沸水中遇不會有類似妁現象。這是因為相同體積的水比油重些,水滴入熱油中會迅速沉入油鍋底部,這時水滴在高溫下令急劇汽化變成水蒸氣泡,水蒸氣在熱油中體積膨脹上升,由于氣泡內壓力較大導致氣泡在油面爆破裂開,濺起油花,所以會聽到爆裂的聲音。
2 多油的菜湯為何更難冷
由于油的密度比水,均密度小,油一般都浮,在菜湯液面,由于較薄的油層堵住了湯汁中的水分蒸發的逋道,因此減少了水分蒸發散熱。同時,油又是熱的不良導體,更導致寧菜蕩上下對流不暢。另外油不易蒸發。所以湯中的熱量散發很慢,在相同的環境下多油的菜湯自然更難冷些。
3 為什么海濱城市中午的風多由大海吹向陸地,夜晚多由陸地吹向大海?
這是因為海濱多水,而陸地多砂石、干泥土,在同樣受熱或受冷的情況下,由于水的比熱比砂石、泥土的大?若在中午同樣日光照射下,水的溫度升高比泥土砂石小,陸地上的熱空氣上升,海面上的空氣流向陸地,形成了中午的風由大海吹向陸地。反之,到了傍晚在同樣受冷的情況下,水的溫度降低比泥土砂石小,大海表面的熱空氣上升,此時陸地上的空氣就流向大海,形成了傍晚的風就由陸地吹向大海。
4 將保溫瓶中的熱水灌滿,為什么其保溫效果并不是最好?
有些同學喜歡將保溫瓶中的水灌滿,以為這樣保溫效果最好,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水的傳熱速度是水蒸氣(或空氣)的四倍,保溫瓶中的水太滿,熱量就以水作為傳播介質傳到瓶外,若保溫瓶中的水不是灌得太滿,熱量散失的速度就慢得多,其保溫的時間也就會相應的得到延長,這時保溫效果是最好的。
5 為什么“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同學們都知道正在加熱的水,如果聽到水發出“呼呼”的聲音說明水還沒有沸騰,若響聲消失(減小),這時水就煮開了。為什么水在沸騰前后有這兩種不同的現象發生呢?
水達到沸點前,正在加熱的水是以蒸發的方式汽化的。用容器給水加熱,當水溫達到90℃左右時,在容器的底部和側壁會看到許多小氣泡,這些小氣泡是溶于水中的空氣被分離出來而形成的。當水溫升高后,氣泡受熱膨脹使氣泡變大,隨著氣泡的變大,其受到的浮力也增大,在浮力的作用下,氣泡脫離容器底和側壁上升,在乒升的過程中達到溫度較低的上層時,氣泡由小變大,又由大變小交替運行,便發出“呼呼”的聲音,所以“響水”是沒有被煮開(沸騰)的。
當水溫達到沸點后繼續加熱時,水就要沸騰,沸騰的水各部分溫度相同并保持不變,這時容器底部和側壁產生的氣泡在上升的過程中,體積一直變大的,到水面時氣泡破裂,釋放出水蒸氣,這時氣泡的破裂聲比沸騰前的聲音小得多,因此可以認為開水(正在沸騰的水)是沒有聲音的。
6 在冬季,人們很喜歡將雪捏成球打雪仗,可是在氣溫很低時,為什么不能將雪捏成雪球?
這是因為冰是晶體,當加大壓強時,融點降低,在低于0℃時冰也可融化,因此當人們捏雪球時,通過手的壓力,就可使雪片表面的雪融化,而融化的雪重新凝固,從而使雪球粘成一團。但當氣溫太低時,手的壓力不足以使雪融化,這樣,就不能將雪捏成雪球了。
7 打在窗玻璃上的雨滴干了以后,玻璃為什么變臟了?
天上落下的雨滴是由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珠或融化的小冰晶匯集形成的。在雨形成之前蒸氣液化或凝華的時候,它們都需要一個小物體做核,懸浮在空中的大量塵埃就是充當了這樣的角色,因此雨滴中就有了許許多多這種雨核,當打在窗玻璃上的雨滴的表面水分變干時,這些灰塵露出本來面目之后,物體表面即變得斑斑駁駁臟兮兮的了。
8 我國南方有一種涼水壺,夏天將開水放入后很快冷卻,且一般都比氣溫低,這是為什么?
由于這種涼水壺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滲透出來,滲透到容器外壁的水會很快蒸發,而水蒸發時要從容器和其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熱量,因而使水溫很快降低。當水溫降低到和容器外的水溫相同時,水還會滲透、蒸發,還要從水中吸熱,使水溫繼續降低。但因為水溫低于氣溫后,水又會從周圍空氣吸收熱量,使水溫不會降得過低。
9 當水燒開后,在壺蓋或壺嘴上方一定高度下能看到“白氣”,吸煙者什么緊靠壺蓋或壺嘴的寺方卻看不到?
這是由于緊靠壺蓋或壺嘴地方溫度較高,水蒸氣不能液化,而離壺蓋或壺嘴較遠的地方溫度較低,水蒸氣發生液化,形成細小的“水珠”,即出現“白氣”。
10 夏天,在地面上灑些水,有時會覺得更悶,這是什么緣故?
夏天,地面因太陽照射變得很熱,這時地面灑些水,水分迅速蒸發,從周圍吸收了大量熱量降低了地面附近的溫度,人因氣溫下降及地面熱輻射減少會感覺比較涼爽。但有時也會碰到這樣的怪事,在地面上灑水,人不是覺得涼爽,反而更感到悶熱,這是由于人在高溫下不但需要降低環境溫度減少地面對人的熱輻射,更重要的是必須使人體表面的汗液蒸發加快,以達到調節體溫的目的。倘若周圍一點風都沒有,地面上水分蒸發后附近空氣溫度增大,這樣人體表面水分蒸發受阻,人體無法迅速散熱,結果將適得其反,人會覺得更加悶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