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新加坡和中國的經濟合作發展,有一連串的數據可以佐證其密切。今天,我們以另外一種方式,中國企業——中化國際和易保網的兩位“掌門人”,談他們在新加坡的創業經,來佐證。
中化國際新加坡公司董事總經理冼明
在新加坡我們 “如魚得水”
“那段日子充實而又寧靜。” 中化國際新加坡公司董事總經理冼明談到2004年在新加坡的8個月,眼光中仍有些神往。那時候,他每天早上坐地鐵上班,聽著ipod里傳出的音樂,懷里揣著50元新幣的公交卡。忙忙碌碌一天后,他回到租來的公寓,一邊靜靜地閱讀管理方面的書籍,一邊構思自己10萬字的MBA畢業論文。 當然,冼明在新加坡并不是為了享受生活,而是為中化國際建設一個海外的指揮中心,統領從迪拜、韓國到莫斯科的諸多海外公司。他的任務并不輕松,卻時常感覺“如魚得水”,去年開業僅半年就營收數億美元,并實現盈利幾千萬美元。這或許是中國企業在新加坡發展的一個縮影。
引資不是 “一錘子買賣”
中化集團是我國四大國家石油公司之一,連續11年名列財富500強之列。對于該集團的上市公司——中化國際,新加坡負責招商引資的經濟發展局自然青睞有加。為了鼓勵中化國際在新加坡建立地區總部,經濟發展局給了中化很多優惠條款,企業所得稅也大幅減免。
“關鍵他們沒有干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個全程的跟蹤服務。” 談到這里,冼明頗有些感慨。經濟發展局不但派要員參加了中化國際新加坡公司的開業儀式,而且經常過來走動“噓寒問暖”,為他們解決很多細小的問題。
除此之外,經濟發展局還扮演了 “紅娘”,經常給他們介紹項目,前不久就拉了一門親事——當地的精細化工研發項目。在冼明看來,經濟發展局并不是對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這樣,而是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引資對象。
建設海外指揮中心
目前的中化國際新加坡公司仍然以貿易為主,冼明說并不打算 “超常規”發展,而是一步一個腳印,把基礎打打牢。不過,中化仍打算充分發揮新加坡的地理優勢,加大采購橡膠等天然原料的力度。
中航油事件的啟示
同樣是國企在新加坡的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教訓不可謂不慘痛,其負責人出事時甚至還頂著 “新加坡中國企業協會會長”的頭銜。事情發生之后,總是有朋友會問冼明的感受,這讓他也倍感壓力,也促使中化國際從上到下立即排查內控漏洞。
“中航油的問題不能與國有企業劃上等號!”冼明非常強調這一點。在他看來,該公司的內控監督失靈只是個案,包括中化國際新加坡公司在內的很多中國的優秀企業,都采用成熟的“矩陣式管理”,從而有效地做到了權力制衡。
不過,讓冼明感到欣慰的是,他們的新加坡客戶都非常冷靜,沒有因為中航油事件將中資企業一棍子打死。此后他們的業務仍然得到合作伙伴的支持而蓬勃發展。
而中航油事件后,冼明也堅信了一個理念,要把自己當作“本地”公司,努力學習 當地法律,融入當地環境,不能總是想著自己可以例外。
從新加坡能學到很多
“一個優秀的民族需要虛心地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中國就可以從新加坡身上學到好多。”看來在新加坡生活的經歷給冼明帶來的收獲還包括文化層面。
類似于社會治安的軟環境是新加坡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冼明描述說,小孩背的包敞著口也不要緊,女孩子走夜路也不覺得特別危險。到了周末,整個城市就變得安靜很多。因為新加坡人的心不那么浮躁,懂得把工作和休閑分開。
給冼明印象最深的是,新加坡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非常到位。跨國公司的新產品總愿意在新加坡首發。這樣一來,新加坡人既可以率先享受到新產品的樂趣,又可以更快地學習到新的東西。
“在新加坡的員工帶著他們沉淀下來的海外底蘊,日后回到上海,會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說到這里,冼明意氣風發。
易保網總經理莫元武
新加坡是我們的“海外第一站”
剛開始拓展新加坡業務的時候,莫元武70%的時間都在那里。如今雖然不必要那么頻繁,但關鍵時刻他還是會趕到現場。因為新加坡的背后,不但有占易保網總營收50%的東南亞市場,還有占到總營收70%的海外市場。
與新加坡結緣
易保網與新加坡結緣是在2002年。那時候莫元武的 “網上保險商城”模式正面臨著挑戰,畢竟國內的業界環境還很不成熟。一些很好的設計想法,莫元武現在也承認是 “超前” 了。
當年6月,莫元武參加了上海的一個保險國際會議,并演示了一個功能強大的保險軟件系統。這不但引起業界的關注,更吸引了遠道而來的陳欽亮的注意。這個新加坡兩大保險巨頭之一, 職總英康保險合作社的掌門人,發現如果采用這個軟件,將會極大促進他的保險生意。
海外第一站
莫元武敏銳地感覺到:“這是我們進入新加坡及其周邊地區市場的一個絕佳機會。” 6個月之后,易保網的新加坡辦事處成立,不但可以支持當地客戶,還以此為基地,發展包括南亞和澳大利亞在內的周邊地區業務。
如今,他們的客戶包括新加坡兩個最大的保險公司,并把觸角伸到馬來西亞、越南等周邊市場。這樣,易保網雖然在國內仍然還在積累,海外市場卻已經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易保網也借力新加坡,將戰略中心延伸至海外。
莫元武的“新加坡攻略”還有很多內容。目前,易保網已經揚長避短,在銷售、項目實施與參與、客戶維護等方面向新加坡傾斜。而在長遠的定位中,易保網有可能將保險核心研究部分放在新加坡。“我們要做保險業的SAP。” 莫元武的志向很遠大。
關鍵是軟環境
莫元武很喜歡新加坡的海。他只要花幾分鐘的路程就可以從新加坡分公司趕到海邊。中午在碧藍的海水里盡情舒展筋骨,下午就躺在沙灘椅上,悠閑自得地看書。偶爾抬起頭來,遠處是打沙灘排球的嘻笑的人群。
當然,新加坡的好處絕不僅限于此。易保網在新加坡得到了稅務、政府補貼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但在莫元武看來,這并不是他們愿意在新加坡生根發芽的最主要因素。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政府并不會對經濟事務介入太多,而是著力培育一個規范、專業的市場環境。因此新加坡社會的市場經濟意識、團隊意識都比較強。這樣很多工作就可以更有效率地開展起來。
當地人才 “四兩撥千斤”
而最讓莫元武贊不絕口的是新加坡的當地人才。這些本地人才中英文都很流利,東西方文化兼通,溝通起來幾乎沒有什么障礙。內地人才可以通過與新加坡同事、新加坡客戶的交往,積累國際化的經驗,跑到歐美市場時心理距離縮短了很多,也就不會再有 “聽天書”的感覺。而與歐美相比,新加坡的人才又不是特別昂貴。
現在,易保網已經有15名新加坡員工,他們被嵌入到各個團隊中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項目運作方面,他們常常被派往越南、泰國、中東等新興市場,這些人才的國際化優勢就顯露出來,常常能收到 “四兩撥千斤” 的效果。“當然,新加坡的護照去任何國家都很方便,這也是一個有利因素。”莫元武笑著說。
另一個例子是新加坡分公司的總經理,在當地獨當一面,讓莫元武省心不少。正因為有了這些左膀右臂,莫元武才能從容地享受新加坡的陽光和沙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