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本年度最受工程機械行業矚目的盛會——第八屆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展(BICES)在北京經開匯展中心盛裝開幕。來自世界53個國家的742家企業,在10萬平米的室內外展臺上,以類似汽車展的展示風格與理念,精心籌備和推出了“和平建設未來,攜手掘進明天”的經典之作,歌舞、音樂、抽獎、演示此起彼伏,不僅讓觀眾飽攬了形形色色精致而彰顯差異的新產品、新概念,更強烈地感受到行業發展正處于“井噴”之后回歸理性、增速趨于放緩的關鍵時期,新一輪較量在本屆展會上已拔劍弩張,歌舞升平的熱鬧場面包裹著危機意識。未來市場究竟何去何從?觀展,也引發出一些思考。
開展當天,由機械工業年鑒社與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合作編纂的《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年鑒2005》首次發布,讓觀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中國機械工業總體運行狀況、產品市場概貌、產品年度產銷存和進出口數據、行業重點骨干企業發展經驗。該資料顯示:2004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513.2億元,同比增長11.9%;工業增加值124.7億元,同比下降10.5%;利潤總額31.1億元,同比增長37.7%;工業銷售產值607.6億元,同比增長14.9%;出口交貨值29.4億元,同比增長95%;出口創匯4.9億美元,同比增長1.68倍;進出口金額達55億美元,同比增長19%;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接近50%,比1999年增長3.6倍。可見,中國成為國際工程機械產品競逐的大市場。
展會上,有來自英國權威的咨詢專家解讀國際工程機械市場,為中國企業指點迷津。在海外,中國工程機械的優勢何在?通往國際市場的路該怎樣走?英國工程機械咨詢有限公司總裁大衛C·A·菲利普斯先生帶來的話題值得關注。
國際市場大格局
2004年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總銷售額達1250億美元,其中四大主流市場分別為北美(420億美元)、歐洲(340億美元)、中國(170億美元)和日本(160億美元)。然而中國與歐洲相比,雖產量持平,但價值量卻相差一半。
從國際市場的主要趨勢看,制造明顯向中國轉移,零部件外包趨勢明顯,制造商之間繼續整合,10家制造商控制了75%的市場份額。
小型設備走勢看漲
功率100馬力以下的小型設備銷售數量占據成熟市場的半壁江山,2004年增量達42%。占全球市場1/3以上的是北美市場,未來2_3年將維持20萬臺的市場容量;占全球市場1/4的歐洲市場波動不大,2004年銷售量增加10%,達到15萬臺后,市場需求逐步降溫;日本市場同期銷售量下降20%,后市表現平淡;中國市場銷售數量是日本的2倍,比歐美少20%左右,2000年以來銷售量提高3倍,預計未來兩年需求趨緩,2007年全面回升。
中國制造出口勢在必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5~7年內中國市場趨于成熟,出口勢在必行。
在此,菲利普斯先生對中國出口制造商提出了中肯建議:(1)進行市場研究;(2)理解你的目標市場,如客戶要求、法規環境、最終用戶使用設備的習慣和分銷方式;(3)尋找經銷或其他合作伙伴來幫助你銷售;(4)客戶支持,這一點至關重要。最終,要使出口商明白每個市場都是不同的。
瞄準歐洲市場機會
歐洲市場并非一個單一市場,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設備偏好和機會,要區別對待。在17個國別市場中,英國、意大利、德國和法國占總銷量的80%,應重點考慮。
從產品品種看,中國制造商的出口機會在輪式裝載機、履帶式推土機、平地機和小型挖掘機,其中最大的市場是小型挖掘機,占各類產品市場的31%。2005~2008年“小挖”的總需求量在4萬臺以上。2004年“小挖”市場主要集中在意大利(25%)、英國(23%)、法國(17%)和德國(16%)。市場走俏的多半是1~2噸的小型和微型挖掘機,緣于發達國家重視施工現場人身安全,且英國建筑工人年薪達8萬美元,故在危險作業區機械化程度要求不斷提高。
歐洲市場攻略
歐洲具有非常成熟和完備的市場體系,進入的要素是質量、可靠性、客戶支持,其次才是價格。中國制造商有機會進入具有價格優勢的關鍵性局部市場,但必須具備客戶服務能力。
菲利普斯先生告戒中國出口制造商要把握工作思路。首先是要確保銷售的產品符合國際法規要求;然后制訂出口發展戰略:針對重點出口地區開展市場研究,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瞄準單一目標市場,要重點出擊,而不要廣種薄收。要明確是獨立開拓出口市場,抑或與國際制造商伙伴合作,企業可以通過參加重要國際展覽尋找經銷商。另外,要成功出口必須使零部件配置高度國際化。
在談到海外市場對中國產品的偏見時,菲利普斯先生基于5年來對中國的考察,堅信未來5~10年,有50%的工程機械制造將在中國進行。他一再要求中國企業應注意養護需求帶來的小型設備增長,切忌單純依靠價格競爭把市場做砸,而要十分強調客戶的投資價值。這條路可以比照日本汽車當年進入歐洲市場的走法,前景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