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美國統治集團和決策者們對中國的心態十分復雜,用基辛格的話說就是,“美國對中國又愛又恨”。中國的發展使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獲益,但美國又擔心中國經濟發展必然帶來軍事力量的壯大,從而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這就是為什么美國的對華政策一直處于深刻的矛盾之中。它既想同中國建立合作關系,防止沖突,但又時時提防著中國的發展,總是在想方設法遏制或延緩中國的發展。所謂“接觸加遏制”的對華政策就是這樣產生的。種種事實表明,布什政府目前和今后幾年內仍將基本上繼續保持“接觸加遏制”的基本框架,在外交層面上繼續保持與我國接觸、合作和對話的勢頭,口頭上繼續宣稱遵守“三個公報”,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反對臺獨。雖然不久前布什在記者招待會上談到中美關系時沒有再提建設性合作關系,而改稱“非常復雜的關系”,但尚未像他上臺初期那樣公開宣布中美關系為“戰略競爭者”關系。
但是,這并非表明新一輪“中國威脅論”對布什政府的對華政策沒有任何影響,事實上影響已經日益凸顯,并在不斷擴展和加深。
進一步在中國周圍地區建立更加緊密的戰略包圍圈。這一年多來,美國大大加強了在亞太的軍事基地網和同中國周邊鄰國的聯盟關系,進一步增加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力量,利用反恐名義在與中國西部接壤的中亞設立前沿軍事基地。最突出的是今年2月間美日兩國外長和防長舉行“2+2”會議,決定把協防臺灣作為“共同戰略目標”,公然侵犯我國領土主權和干涉我國內政。同時,美國也加強了與韓、澳、泰、菲的正式聯盟關系以及同新加坡的非正式盟友關系。最近美國加強與印度的軍事合作,也包含著遏制我國的意圖。美國總統和國務卿等高官親自出馬,力阻歐盟取消對華武器禁售以及以色列等國對我國的武器出口。這在國際外交史上前所未有。
在政治上,主要通過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丑化我國的國際形象,離間我國與友好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的關系,在人權、核擴散等問題上繼續制造麻煩,同時利用非政府組織和宗教組織加大對中國內部的滲透力度,宣揚美式“民主”,秘密支持中國境內外的持不同政見者和反政府組織,在中國內部制造不穩定因素。
在經濟領域打壓我國。美國利用經濟和人民幣匯率等經濟問題對中國施壓,以所謂“國際規則”苛刻地規范中國的行為,同時加強對中美經貿往來的各種限制,以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進程。例如,今年6月28日,美國眾議院在其通過的對外援助法案中規定,禁止美國進出口銀行批準用于美國公司在中國修建核電站的貸款。不久前,美國參眾兩院分別通過議案,阻止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另據美國Bloomberg News網站7月29日報道,布什政府計劃在今年年底對向中國出口技術制定更加嚴格的限制,擴大禁止向中國出口和需要獲得政府出口許可證的商品范圍,包括飛機零部件、電腦芯片和機床等。商業部長古鐵雷斯辯解說:“我們必須確保國家安全考慮與商業機會之間的平衡。”雖然我國政府最近對人民幣匯率制度做了改革和適度調整,但美國國會內的反華勢力并未善罷甘休,還在繼續對我施壓。
進一步密切與臺灣當局的政治軍事關系。美臺準軍事同盟關系已在實際上形成,臺海已被列為美軍太平洋總部管轄的紅色警戒區。近年來,美國軍官已公開參與和指導臺灣軍事演習,并有可能在2007年發展到舉行美臺聯合軍事演習。美國眾議院不僅在今年5月25日通過的《2006年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增加了允許美國現役將領以及國防部副部長級文官訪臺的條款,并在7月20日通過的《2006年財政年度國務院授權法案》中增加了允許臺灣“總統”、“副總統”、“外長”和“國防部長”等高級官員訪美的條款。據報道,布什政府已在7月底派美國陸軍現役上校軍官威爾納駐臺,擔任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軍事技術聯絡事務組組長。這是對《中美建交公報》的又一次嚴重違反。
在新一輪“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下,布什政府正在進一步研究對華政策。據美國學者沈大偉所說,布什政府正在考慮的對華新戰略是所謂“兩面下注”(Hedge,又譯“對沖”)戰略,這一戰略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把接觸與遏制的界線模糊化,以便于實現兩者之間的迅速轉化,維持美國的優勢;同時加強與亞洲盟國的關系,建立圍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