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亞洲與世界:東南亞貿易政策的衰退?
Razeen Sally(倫敦經濟與政治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高級講師)
Rahul Sen(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地區經濟研究學者)
《東盟經濟公報》(每年4、8、12月出版)
2005年4月刊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出版
東盟經濟的發展面臨來自中國和印度的挑戰。雖然東盟正采取措施促進經濟一體化,但東盟內部貿易持續停滯,東盟與中、印的貿易投資關系卻日益密切。中、印經濟加速融入世界,既給東南亞帶來了巨大機遇,也顯露出東南亞在農業、制造業及服務業等領域的缺陷。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東南亞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造成的。東南亞國家應推進貿易自由化改革,而這種改革不能靠“自上而下”的外部因素,要靠各國“自下而上”的國內驅動,由政府采取單邊舉措。國際和地區貿易協定的作用不應被夸大。東盟經濟一體化有很多藍圖,但發揮的影響卻很有限。據世界銀行評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自由化主要來自各國的單邊措施。李 輝

俄羅斯地方領袖的選舉得票率與其在聯邦層面的影響力
Peter J. Soderlund(芬蘭埃博學術大學社會學系學者)
《歐亞研究》
2005年6月刊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出版
前蘇聯解體后,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挑戰成為可能。從1996年起,俄羅斯的地方最高官員實際上都由地方選舉產生,對地方選民負責,享有合法性和威信。盡管普京2000年以高支持率當選總統后努力聚斂中央權力,但地方領袖決不是無關緊要的政治角色。在剔除掉經濟、文化和地域的影響后,對1996年到2003年數據的回歸分析表明,俄羅斯地方領袖在選舉中獲得的支持率和他們在聯邦層面的影響力正相關。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一方面,高票當選的地方領袖擁有廣泛的支持,他們的影響大是中央政府對選民的回應;另一方面,維護多數人支持的地方領袖的權威,有利于維持聯邦的穩定和地方選舉的可預測性。
劉明禮

伊斯蘭與民主:穆斯林世界民主化的一些問題
Riza Sihbudi(印尼科學院政治研究中心學者)
《印尼季刊》
2005年第2期
印尼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出版
“民主化”已成為21世紀的主要政治議程之一,穆斯林世界也難以避免。但在穆斯林世界發展民主至少有兩個制約因素:第一,穆斯林社會對伊斯蘭與民主的兼容性仍存在分歧。第二,穆斯林世界的民主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外部因素。即穆斯林世界民主化的成功與否,要看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是否支持。阿爾及利亞(1992)和土耳其(1997)的例子表明,民主化的失敗是因為西方國家暗中支持了反對民主化的力量。西方國家一方面批評伊斯蘭政府不民主,另一方面又支持非民主的政府阻撓伊斯蘭思想的發展。西方和世俗的領導人擔心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興起,但這種擔心本身就建立在偏見的基礎上,其本質也是非民主的。李 輝

非洲與國際關系理論匱乏
Branwen Gruffydd Jones(英國阿伯丁大學國際關系與政治系學者)
《第三世界季刊》
2005年第6期
英國《第三世界季刊》雜志社出版
現在的非洲貧窮只有作為一種全球現象才能夠得到解釋,它是根植于世界的社會歷史演變的結果,而且全球的社會關系結構還在產生著新的貧窮。但學術界卻對此缺乏分析。20世紀學術分工后,發展科學并未將國際問題理論化,而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也并不關心非洲和貧窮問題。幸好有國際關系學者越來越注重具體事件的重要性。但總的來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放棄客觀現實,致力于解釋,強調知識的社會本質,忽視知識和客觀存在的內容,從方法論的角度講存在局限。如果學者只是在道義上渴望,將無法真正解釋和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必須找到非洲貧窮的具體原因,發展一個全球框架下的對非洲貧窮的政治經濟解釋。劉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