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8月9日凌晨五時許,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發現”號安全著陸。由于“發現”號這次太空飛行的坎坷經歷,有人感嘆太空探索風險太大。然而“發現”號機長埃琳·柯林斯(右二)卻說:太空飛行是一種快樂!發現的快樂!8月7日,太空中的“發現”號機長柯林斯在《來吧埃琳,來吧》的樂曲中醒來。地面控制中心發出聲音:“早上好,‘發現’號!埃琳,今天早上的歌曲《來吧埃琳,來吧》,是地面控制小組FTS-114為你特別準備的,以此向你和全體機組成員所做的工作致意,也提醒你,現在該是回家的時候了。返航日快樂!”
幾天后,當埃琳走出“發現”號面對大批記者的閃光燈時,她臉上的微笑是快樂的。在這個興奮的時刻,埃琳沒有忘記另一群人。“我們的感情十分復雜,這讓今天又成為悲喜交集的日子。請注意,‘哥倫比亞’號堅信自己的使命,而我們是在繼續他們的使命。”
對于埃琳來說,“哥倫比亞”號并不陌生。1999年,她曾作為“哥倫比亞”號的機長,將一臺天文望遠鏡成功地送入太空預定軌道。然而,2003年2月,意外事故讓“哥倫比亞”號成為一個沉重的陰影。因此一個月前,當她接受“哥倫比亞”號失事后的首次飛行任務時,她要挽救的是人們對航天飛機的信心,甚至還有美國宇航局的聲譽和命運。
削瘦的身體里藏著一股精神,柔美的笑容里透出一種剛毅,這就是埃琳給人留下的印象。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航天領域,受命于危難之際,率“發現”號重返太空,埃琳在航天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享受航天的快樂是有理由的。
“我不會在游樂場里坐過山車,因為我害怕。我只坐過一次,以后不會再坐了。”48歲的埃琳曾經這樣說過。然而,埃琳從小就一直懷有一個夢想——飛行。對夢想的執著,幫助她克服了恐懼和數不清的困難。
1963年,蘇聯女宇航員瓦蓮金娜·特麗什科娃獨自駕駛飛船遨游太空,讓剛滿六歲的埃琳燃起了飛行的夢想。“真正的勇氣在于敢于嘗試”,埃琳說。1990年1月,埃琳被選入美國宇航局,成為一名女宇航員。五年后,埃琳就進行了她的第一次太空飛行。1997年5月,埃琳又成為第一個航天飛機女駕駛員。在她之前,女宇航員所從事的都是醫療、后勤支持等工作。1999年,已經做了媽媽的埃琳第三次進入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航天飛機女機長。女性的細膩讓埃琳看問題有著特殊的視角:“地球表面的大氣層看起來就像一層很薄的雞蛋殼,看到地球的傷痕,自己很受傷。”埃琳傳回來的照片和這句話讓許多人都感動不已。
和埃琳相似,“發現”號的宇航員中還有一個人,也是在七歲時看到首架登月飛船后,就產生了“乘火箭上天”的夢想。擁有博士學位的卡馬爾達(右三)已經在航天領域工作了21個年頭。他專門研究熱構造,這是讓航天飛機重返太空的一個關鍵工作。1996年,44歲的卡馬爾達加入宇航員隊伍。九年來,他一直在苦苦等待機遇。當卡馬爾達接到入選“發現”號航天飛機發射任務的電話時,興奮之情無以言表。“我做夢都不曾想到,這回會輪到我。”因為沒有幾個宇航員像他這樣到53歲才第一次參加太空飛行。
不過,“發現”號上有這種感受的宇航員并不止卡馬爾達一個。對于日本宇航員野口聰一(右一)來說,這不僅是他飛向太空的第一步,更是實現太空行走的第一步。8月7日,“發現”號預定返航的前一天。野口聰一聽到了他熟悉的日本歌曲《世上惟一的花朵》。他說:“我喜歡這首歌,這是日本十分流行的關于世界和平的歌,國際空間站就是國際友誼的一個范例。”39歲的野口聰一,1996年被航空航天局選為宇航員,是日本第六名去往太空的宇航員。
日本宇航員已經多次搭乘美國航天飛機上天,但這次野口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與美國宇航員魯賓遜(左一)共同進行太空行走,對“發現”號進行太空修復。這是歷史性的時刻。的確,“發現”號創造了航天史上多個“第一瞬間”,包括第一次太空維修。但更重要的是,“發現”號的成功讓我們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發現”帶給人類的快樂。
“敢于探索未知陸地者,將了解前所未見之事;敢于探索海洋者,將了解前所未聞之事;但那些太空的探險家,將了解從未夢想之事......”這是“發現”號宇航員們在太空中紀念航天先驅們朗誦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