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粘膜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倘若有人說:“我不知道什么叫牙齒。”你一定會懷疑他是否弱智;要是說“不知口腔粘膜為何物”,也許你會不以為然。我想,這就是為什么口腔粘膜發病率居高不下、而且有不斷增高趨勢的原因之一——很多人缺乏保護口腔粘膜的知識。
何謂口腔粘膜?如我們把人體比作一件“棉襖”的話,皮膚就是“面子”,粘膜就是“襯里”。大家知道,整個身體是被“表面組織”嚴嚴實實地包裹著,否則,血液、體液就會流失殆盡。這種組織包括皮膚與粘膜,前者覆于體表,后者蓋于體腔。口腔是人的中最大的“外露”體腔,表面覆蓋組織就叫“口腔粘膜”。
口腔是人體極為重要的器官,講話、吃飯、呼吸、消化乃至性生活都與之有關。健康的口腔粘膜,按其部位和分工,大致可分為3種:一是咀嚼粘膜,分布于硬腭和牙齦,因為口腔的這些區域,特別易受到咀嚼食物的“沖擊”,因而長得特別厚實,新陳代謝特別快。二是特殊粘膜,僅僅分布在舌頭的背部,與眾不同之處在于,那散布著星星點點的“味蕾”,是人體中唯一能夠接受食物味道的部位,有此方知甜酸苦辣,才有進食之歡。三是被覆粘膜,廣泛分布于前二者未及之處。主要作用是覆蓋和保護其下的其他組織,有較強的彈性和延伸能力。此外,口腔粘膜還有分泌、免疫、潤滑等等功能。由此可見,粘膜雖薄,功能可觀,擁有“正常口腔粘膜”的重要性,一點兒不比健康的牙齒差。
那么,薄如蟬翼的粘膜組織會發生什么疾病呢?①可出現潰爛、充血、化膿等一系列病癥,患者會疼痛難熬,飲食難咽。②過敏反應。有過敏體質的人,一旦吃了海鮮、羊肉或某些藥物,除了全身皮膚會發疹子或風團塊之外,口腔往往成為“重災區”,全口粘膜廣泛性紅腫,甚至“褪皮”,露出鮮紅的創面,不要說吃飯,連喝水都痛如刀割。③口瘡。是幾乎人人都可能患的病,雖說不會癌變,但反復不斷地發作,粘膜上東一處、西一塊,日子難過。還有一些免疫性疾病,如天皰瘡、盤狀紅斑狼瘡、白塞氏綜合征等,也常常侵襲口腔粘膜,出現水皰、潰瘍、血皰、結痂等變化。更要提醒的是,口腔粘膜還是腫瘤的發病“起源地”之一。如口腔中出現黑、白、紅色以及斑塊和條紋的話,往往是口腔白斑、赤斑、黑斑或扁平苔蘚等“癌前狀態”。當然,“癌前病變”并不是癌癥,也不是每個病人都會發生,只不過可能性較其他人大一些,但畢竟有一定的潛在危險,所以,更應引起重視。同時,不少全身性的疾病,也會在口腔粘膜上反映出一些征兆。臨床上,經常可看到胃病者出現“舌苔厚膩”,血液病病人“舌腹出血點”,慢性結腸炎者出現“口舌干燥”,貧血或糖尿病者有“萎縮性舌炎”,腸息肉出現口腔“黑色素沉著”,等等,都可在口腔粘膜上出現特殊的變化。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了解了口腔粘膜這些知識后,如何保護就有了行動的方向。
首先要定期檢查,不要等到出現了疼痛、牽拉、緊繃甚至出血、糜爛、潰破、斑紋、色素等異常情況時,才去醫院。一般說,正常的口腔粘膜,應是光滑的、連續的、濕潤的、柔軟的、粉紅的、有彈性的。如果通過檢查,發現使用任何形容詞都不能用來描述這粘膜,那就有可能已經出了毛病。
二要避免不良刺激。食用燒酒、辣椒、燙食等,都應適可而止,更不用說吃易刺鉤破粘膜的食物,或其他物品放入口腔咀嚼或玩弄了。無牙者要注意自己的假牙是否合適,通常一副全口假牙使用了5年~6年之后,須更新重裝,因為不合適的假牙很易磨損口腔粘膜,臨床上由此而來的口腔腫瘤不在少數。

三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些人喜愛咬舌、唇、頰,這類慢性刺激,最初會引起粘膜上皮增生,易引發腫瘤。還有些人,生活不夠檢點,有不潔性行為,以致患上了梅毒、尖銳濕疣等病,出現了口腔潰瘍、梅毒斑等癥狀。這些都應加以避免。
四是注意全身的營養狀況,增強體質。減少全身疾病的發生,也能有效地防止口腔粘膜病。值得推薦的飲食有新鮮瓜果、蔬菜和低糖、低脂肪、低膽固醇食譜。一旦發現有全身性疾病,則應在治療口腔粘膜病的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雙管齊下可增強療效。
最后,對那些已發生口腔粘膜的病人提些建議:一、不要“怕”,不要有過多的思想負擔;二、不要“懶”,有病不能不當回事;三、不要“斷”,不少粘膜病是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也有不少“癌前病變”需要長期隨訪,患者要對治療過程有信心,有耐心,配合醫生攻克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