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也是觀察心臟病的窗口
一個人的眼睛可以透露許多秘密。然而,有多少人會想到它還能幫助醫生判斷是否潛伏著心臟病的危險?一組澳大利亞科學家證明,用檢查眼底視網膜病變的方法能夠預測心功能衰竭。通過檢查過去1萬多名病人的案例資料,研究人員根據病人視網膜出現病變與否、比較日后心衰發病的記錄,結果發現,視網膜病變患者發生心衰的機會是無病變者的2倍;如果患者沒有心臟病史、高血壓和糖尿病記錄的話,視網膜出現病變可能是未來心衰的最可靠的先兆。因此,這項研究向人們提示,發現視網膜病變后,要警惕心衰尾隨在后。
(編者:“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人文科學的發現,而通過觀察眼睛來了解和預測疾病的變化則是自然科學的貢獻。)
運動也能健腦
荷蘭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過70歲之后,如果運動量保持和從前同樣的水平,這些老人的智力也會不減當年。這項研究跟蹤調查了將近300位老人。這些老人分別居住在意大利、芬蘭和荷蘭。雖然,不同國家的老人喜歡的運動種類不同,比如說意大利人愿意做園藝、芬蘭人喜歡走路、荷蘭人樂于騎自行車,然而,無論什么運動,只要能夠保持多年來同樣的運動量,則這些老人在記憶力、計算和語言能力方面的測試一般都會優于運動量下降的同齡人。也許,運動幫助血流循環,保持循環系統健康工作,因而大大減小了腦供血不足、甚至腦缺血的潛在威脅。
(編者:適量運動有益健康的又一佐證。)
曬太陽防治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給許多老年人和婦女增添了不少煩惱。治療骨質疏松除了補鈣以外,曬太陽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往由于害怕日光照射誘發皮膚癌,許多人甚至缺乏基本的戶外活動。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每星期至少做一次人工日光浴的人與同齡人相比骨骼密度高,血中維生素D的含量也超過同齡人90%。因為在日光照射下,人體可以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D是鈣吸收所不可缺少的轉運分子。一般來說,每天在日光下活動15分鐘就可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D的需求。
(編者:曬太陽雖然好處多多,不過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最好在早晨時間、最好戴上墨鏡等,否則非但事倍功半,更有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非甾體類抗炎藥讓人進退兩難
以萬絡(羅非昔布)為代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很有可能會增加病人心臟病和腦中風的發病機會。為此,萬絡已經停止出售,其它類似藥品的銷量也大有下降趨勢。然而最新的研究顯示,近期停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病人比從未用過這類藥的人更容易受到心臟病發作的打擊。事實上,前者的風險比后者高50%。醫學界認為,炎癥本身是心臟病發作的誘因之一。對風濕性關節炎和狼瘡患者來說,停用非甾體類抗炎藥30天之內發生心臟病的危險不容忽視。矛盾之處在于,長期服用和突然停止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都會影響心臟病發作的幾率。對于長期服用萬絡、或作用原理與萬絡相近藥物的患者,尤其是對患有慢性炎癥、同時長時間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患者來說,如果顧忌到用藥和心臟病風險之間進退維谷的兩難局面,就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和治療方略調整藥物種類。既要避免不假思索地一味服藥,又不能突然中斷治療。因為,兩種選擇都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編者:需用這類藥的患者,是否該停用,都應聽取醫生的意見,不可自作主張。)
從小多吃蔬菜水果 成年少為高血壓擔心
美國科學家從3~6歲的學齡前兒童時期就開始觀察,直到這些孩子長到12歲為止,發現每天吃4份蔬菜水果、2份乳制品的兒童與同齡人相比,血壓平均低7毫米汞柱。目前認為,成人高血壓患者的病根也許可以追溯到孩童時期的飲食習慣。從小多吃蔬菜水果,能夠培養一個人將來對健康飲食的重視,也能幫助建立其它健康生活的習慣。現代社會,血壓增高是心臟病、腦缺血的誘因,也是保健治療首先應該控制的健康指標。也許,最合理、經濟的方法,是從小就培養很好的飲食習慣。
(編者:看來建立良好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應從娃娃抓起。)
南京鼓樓醫院開設首家藥學專家門診
本刊訊(通訊員 劉寧春) 南京鼓樓醫院自2004年開設用藥指導室以來,已接待了4000多例患者,為患者提供用藥咨詢服務,深受歡迎。今年初,該院在門診藥房取藥處繼續堅持每天開設用藥指導室的基礎上,又開設了藥學專家門診,旨在指導患者合理用藥,以達到用藥安全、有效、合理和經濟的目的。
該院藥學專家門診主任藥師刁雨輝指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痛風、甲亢、肺結核、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慢性病的患者,因用藥療程長,需長期服藥,尤其是同時患多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出現多種癥狀,常常多科就診,多科開藥,多種藥物同時應用。然而,有些藥物應用不當會發生拮抗作用,致使毒性反應和副作用發生率增加。藥學專家幫助這些需長期服多種藥物的患者進行仔細分析,抓住主要疾病,兼顧次要疾病,指導他們定期、按時、按療程服藥。這樣,不但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而且可使藥物的不良反應降到最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腦有法可治,不必驚慌
本刊訊 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張建中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有多種手段可以有效防治流腦,目前我國流腦的總體疫情穩定。
流腦是一種常見的古老的呼吸道傳染病,在全球都有流行。每年從12月份開始,流腦的散發病例增多,3、4月份散發病例會達到一年中的高峰。人類對流腦已經有比較完整的認識,治療上也有有效方法和有效藥物,另外,只要有充足的疫苗,就可有效預防流腦,因此人們對它不必過于恐懼。即使沒有注射過疫苗,又在工作、生活中和患者有過密切接觸者,也不用過于擔心,預防性服用抗生素也可阻斷發病。
山東省立醫院:Cox迷宮手術解決術后房顫難題
日前,患有風濕性心臟病長達16年的唐鳳喜女士,因長期患病后導致風心病二尖瓣狹窄合并房顫,在心臟病嚴重威脅生命的情況下,經山東省立醫院心外科專家為其實施Cox迷宮Ⅲ型手術,徹底解決了折磨唐女士多年的風心病,并應用新術式解決了傳統術式術后出現房顫的棘手問題。
該高難手術由著名心臟外科專家、博士生導師郭蘭敏教授主刀,在其助手杜亮博士及宋心雨醫師的協助下,成功地置換了患者己經嚴重毀損的二尖瓣,在未用射頻和冷凍設施的條件下,全憑切割方法即施行了經典的Cox迷宮Ⅲ型手術,人為地切斷心房內可能出現的折返通道,從而消除了房顫。手術獲得了圓滿成功。
據杜亮博士介紹,Cox迷宮Ⅲ型手術是國際上治療心房纖顫的前沿技術,該手術根據心房纖顫來源于左右心房內存在折返的這一機理,應用手術的方法,人為地切斷心房內可能存在的折返通道,從而消除房顫。由于該手術切口多達十余處,手術難度大,術后極易出血,故國內鮮有人涉足。即便采用該術式,也多在配合使用射頻或冷凍方法的條件下進行。
該創新術式的成功實施,為風心病合并房顫的患者探索了新的治療方法,同時也為治療特發性房顫積累了有益的經驗。由于術中不使用射頻和冷凍設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而深受廣大風心病患者的歡迎。